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疏解“城市病”需吃透“增”与“减”辩证法

2016年08月01日 10: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北京大红门的5家已关停市场近日开始进行拆除,这也意味着“大红门商圈”的1000余名市场从业者将要被疏解。

  当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关键词成为大城市的负面标签,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困局。随着“城市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下定决心,进行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

  然而,面对人口与落后产能的“减”与高级人才和产业的“增”,城市管理者在推进城市功能疏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吃透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减”的层面,应该避免大城市功能疏解只是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观念。在制造业领域,的确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领域被视为“落后产能”,这些产能的疏解也是大城市功能疏解的重头戏。然而,城市功能的疏解归根结底是为了调整城市发展结构,这与是否落后无关。例如一些批发类市场,它们作为行业链条的一部分并无“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是与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不相适应,对这些产业的疏解不是淘汰“落后”,一些城市对这些行业的接收更不是为大城市“背锅”,只是从全国城市“一盘棋”进行整体考量、规划,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策略。

  在“增”的层面,城市功能的转移和疏解还要以自身特点为指向。如同DNA将人的外貌、习性、品格塑造得千变万化一样,一座城市也拥有自身的DNA。假设经过一番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人口疏解之后,仅仅是达到了城市环境的略微改善,产业的部分升级,而不是实现城市本身的特色发展,塑造自身独有的“城市基因”,那么,这种城市功能的疏解就相当于“动手术治感冒”,无疑是失败的。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前,规划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而规划的核心就是城市本身的独特定位和方向,千篇一律并非解决当今中国城市发展问题之道。

  总之,搬迁、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容易,真正做好城市功能的“加减法”却很难,只有吃透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让城市寻得永续发展。

【编辑:吴合琴】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