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告

人气地气和气 G20展现中国外交“大智”

2016年09月04日 2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G20将用“各种工具”提振全球经济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9月4日电 题:人气地气和气 G20展现中国外交“大智”

  中新社记者 沈嘉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在今年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中被不断阐释。正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是最新注脚。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G20峰会在中国的深度参与下,所谋不在“一事一策”,而是有更新规制的全盘考量,这在以下三个维度得以体现:

  ——聚人气,因应世界经济和权力格局重大变化。

  此次G20杭州峰会,为发展中国家安排了史上最多的席位。其中,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77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泰国、非盟轮值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组织轮值主席国塞内加尔以及哈萨克斯坦、埃及两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大国一同出席。

  可以看到景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伙伴同坐在一张桌子上,共谋世界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大计。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拿到了为自身利益发声的话筒,这为平等协商和决策提供了根基和舞台,是中国作为主持国因应世界格局之变的顺势之举。“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讲话点明了“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的观念。

  外交分析人士指出,多边国际会议参加成员的构成和级别高低是检验主办方影响力、感召力的重要指标,并直接关系到会议机制本身的未来发展。

  G20杭州峰会之所以“高朋满座、新朋云集”,也是中国外交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国家的软硬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外界的联动日益深刻,中国外交的“主场时刻”也不断增多。从博鳌、亚信会议、APEC到G20,中国经营主场外交的能力经由量变到质变,体现出“中国故事”在全球复杂图景下的吸引力,也为中国积聚并经营双多边外交的复合效应提供了良好条件。

  ——接地气,站位“命运共同体”追求务实行动。

  梳理中国高层在G20杭州峰会期间的讲话可以找到三个关键词:务实行动、人民福祉和命运共同体。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是对注重实效的生动表述。今年G20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日出席G20杭州峰会并致开幕辞时说,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

  中国还藉G20舞台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

  中国外交行动所指向的目标也日益清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兴和气,“聚同化异”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G20的使命不仅包括协调各国之间的财金政策,也肩负推动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发展和实现国际发展公正性的责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近日发表的文章中称,是次峰会若能在反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过热,促进世界自由贸易和推进全球化方面取得共识,对中国和世界都十分有利。

  全球化所引起的问题,唯有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这是中国高层在G20峰会上对外宣示的决心。

  “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包容性智慧在中国的外交运筹之中得以进一步体现。“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是聚同化异的具体表现。在G20平台上,中国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精准的政策沟通,缩小各方认知差距,更有效地形成合力。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G20峰会上,中国高层对本国外交定位进行了反复阐释。这非是第一次明确自身主张,但在中国愈加主动地参与国际治理的背景下,这种展现诚意的姿态对廓清外界认知尤有必要。

  中国民间总结出“和气生财”的智慧,而官方对此道的庙堂演绎,不仅旨在打通全球化背景下的“生财”关卡,更是要为区域及国际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思想动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G20主题并非无本之木,而固本之道就是以人气、地气、和气从机制上加以迭代更新,在冲突和竞争中找到包容并可持续的合作路径。(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