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项2016年度国家科技大奖来自军事课题

2017年01月09日 1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三项2016年度国家科技大奖来自军事课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院士、谢剑炜研究员领衔的“防化特效药物与医学防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征云 摄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沈基飞 庄颖娜)9日上午,记者从人民大会堂刚刚闭幕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员,国际禁化武组织(OPCW)环境样品和生物医学样品分析指定实验室主任谢剑炜研究员领衔的“防化特效药物与医学防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首个埃博拉疫苗研制工作第一完成人、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研究员领衔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端青研究员领衔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上3个项目均为军事课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研究员领衔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振威 摄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研究员领衔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振威 摄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士涛介绍,十八大以来,该院党委牢记习主席提出的“姓军为战、强国为民”宗旨,充分发挥人才密集和科技雄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从大幅降低部队急进高原反应,帮助官兵连续72小时保持战斗力,到解决火箭推进剂泄漏、核潜艇核辐射等医学救援问题,再到为戍边官兵提供全方位蚊虫防护,该院先后有160余项创新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张士涛介绍,2014年8月,为支持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该院在30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军委部署启动应急攻关机制,仅用19天就拿出检测试剂、23天拿出洗消剂、29天拿出防治药物、89天拿出防护装备、125天拿出疫苗、166天拿出治疗性抗体,为任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题”从训中来,“果”落战中去,该院用机制保证成果带着热乎气,直接接受部队实践检验。

  科研创新的璀璨“奖牌”,化作服务打赢的坚实“硕果”。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造血干细胞起源2篇重磅论文登上世界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开创全军先河;成功研制出2批次各1毫升的“人工血液”,填补我国历史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40多项……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端青研究员领衔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振威 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端青研究员领衔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振威 摄

  在抢占科技前沿的同时,他们始终注重从中破题再创新,将创新成果向战场应用“延伸一公里”,先后在“生物安全”“多维战场防护”“高新技术武器医学损伤防护”等前沿保障领域取得突破,打造解放军卫勤保障力新的增长点。在此期间,该院产生了3位两院院士、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另有3位科研工作者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2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