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供给侧改革:市场化改革的一次深化

2017年02月16日 11:17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 

  大国策:给政治局讲课的学者系列专访之三

  供给侧改革:市场化改革的一次深化

  ——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凡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对陈东琪都不会陌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东琪就不遗余力地为市场化改革“摇旗呐喊”,并深度参与。他多次参加中央高层召集的座谈会、研讨会等,直接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言献策,提出“微调”“稳中求进”等不少观点和主张,很有决策参考价值。

  在春节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下午,陈东琪研究员接受了半月谈“大国策”系列专访记者的采访。

  深化供给侧改革,把握四个发力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那么,如何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核心就是总书记讲的三句话,即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陈东琪认为,当前供需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但是供给结构还是原来的模式,原来的惯性,跟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供给侧这一边的体制机制创新,让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按照中央部署,今年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深化?从何处着手?陈东琪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比如,降成本要持续减税、降费,特别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包括各类基础设施短板,还包括贫困、医疗、教育、文化、现代服务业等软性短板。二是把供给侧改革向农业、农村延伸。三是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促进房地产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陈东琪说,今年要继续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推动改革,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把市场化改革推进到底

  在陈东琪看来,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前的改革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改革目标确立之后,就为中国改革往哪个地方走指明了方向。”陈东琪说。

  陈东琪认为,供给侧改革是市场化改革在新时期的又一次飞跃和深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来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关口。路在何方?中央给出的解决之道正是供给侧改革。

  “我们必须走提高发展质量的道路,特别是要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质量,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陈东琪说,现在供需失衡,既有需求侧的问题也有供给侧的问题,但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市场化改革的精神贯彻到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陈东琪认为,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看起来两个字的差别,实际上解决的是整个改革体系构造的核心问题”。

  具体来讲,市场化改革将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深化。第一是要素流动由市场决定,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还要打破一些阻碍。二是价格由市场决定,在更多的领域推动价格机制改革。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上,把自己的位定好,不错位不越位。四是反垄断,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行政垄断、地方保护等。

  “与此同时,中央也更加强调法治化,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性取向。”陈东琪说,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去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思想的超前派,行动的稳健派

  在思想上,陈东琪绝对是超前的。这从他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就可见一斑。

  陈东琪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教系就读。一开始,他的爱好是文学,但1978年偶然读到《人民日报》一篇宣传农村土地承包制成功经验、鼓励改革的文章时,陈东琪敏锐地意识到:“中国要发生大变化了,计划经济肯定要改变,国家迫切需要经济学人才。”于是他转攻经济学,并顺利拿下经济学学士学位。

  其后,陈东琪考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攻读硕士,从此踏上经济学研究之路。1985年他在一本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关系研究》,重新思考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经济所所长刘国光的重视,陈东琪由此获得更大的研究经济形势和改革的平台,并逐渐崭露头角。

  1988年,他出版《探索与创新:东欧经济学概论》一书,填补了中国“外国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研究的空白,更强化了国内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思维,在学界影响很大。

  而这样一个在改革思想上堪称“大胆”的陈东琪,在改革的具体操作中却力主稳健。“方向要有,战略目标可以很远大,但实现的过程要注意方式,要考虑优先顺序,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陈东琪说。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在上世纪80年代,陈东琪等就提出“微调”“稳中求进”等政策主张。所谓“微调”,即尽可能采用“经济下行则向上微调,经济上行则向下微调”的方式,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平稳增长。这已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操作方式。

  至于“稳中求进”,近年来被中央确定为经济工作总基调,2016年更是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作为这一理念的首倡者之一,陈东琪深感欣慰。

  “这个主张是在1988年,针对当时部分人认为改革要闯关、要快搞的冒进情绪提出来的。我们认为想法是好的,但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应走渐进式的道路。”陈东琪说,“稳不了,进就没有基础;没有进,最终也稳不了。”

  以胆识倡改革,以责任固初心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需要思想的拓荒者。陈东琪认为自己很幸运,二十多岁开始研究经济学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可以和同学、师长们一道,为市场化改革“摇旗呐喊”,助推这改天换地的巨大变革。

  这当然可以说是幸运。但是,如果没有坚持真理的胆识、没有胸怀家国的责任感,这幸运也未必会落在他的身上。

  直到1985年、1986年,中国主流经济理论仍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看做是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存在这两种现象,但陈东琪连续发文提出通货膨胀和失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并认为这两种现象对效率来说是必然的、必要的。这些观点,今天来看属于常识,但在30年前,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要冒风险的。

  后来,陈东琪和樊纲、李晓西、王振中等同学,成立了市场化改革研究小组,提出的市场化改革思路影响深远。他还多次参加中央高层召集的座谈会、研讨会等,积极建言献策。

  1991年9月至11月,中央领导主持召开了11次理论座谈会,讨论关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在会上,陈东琪与刘国光、吴敬琏、张卓元、周小川、郭树清、林毅夫等经济学家一起,深入讨论了“市场社会主义体制”的提法,指出国家走市场化道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战略意义。

  此外,陈东琪多次参与国家“五年规划”的起草研究,以及1999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四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十三五”规划出台前,他担任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个学者,我把我的研究贡献给国家,如果能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有一点点微薄的贡献,我就很满足了。”陈东琪说到动情处,以手抚胸,“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有共鸣。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在路上,经济学者应担起责任,积极建言献策,把市场化改革推进到底!”(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 许小丹)

【编辑:殷伟豪】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