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送别任新民——那个“放卫星的人”走了

2017年02月16日 17: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2月15日,安徽省宁国市民众悼念“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当地民间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任新民部分亲属近300人参加悼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12日1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送别任新民——那个“放卫星的人”走了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任新民院士生前这样说。

  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云幕低垂,数百人自发赶来为这个“放卫星的人”送行。几天前,102岁的任新民在北京病逝。礼堂前挂起黑白横幅,写有任老在走过百岁人生时说的话:“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与航天结缘始于一封让他感到意外的电报。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将成立,留美期间攻读机械工程的他服从上级安排“跨行”,担任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固体火箭课程。四年后,他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负责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纳入麾下。

  从零开始研制导弹,攻克导弹“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再到担任运载“东方红一号”的火箭“长征一号”的负责者,任新民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最艰难的起步阶段。1975年,花甲之年的他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仅在当年就连续组织3颗卫星成功发射,其中包括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

  待到晚年,老骥伏枥,任新民继续为载人航天事业奔走,曾赴现场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近两年住进医院,他仍惦记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

  “我几乎是看着中国航天事业成长起来的,对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任新民曾说。

  在众多航天人看来,担任过6项大型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任新民堪称是“总总师”,教会了大家应该怎样干。曾是“风云一号A星”研制团队成员的董瑶海,仍记得任老总在发射前“三天三夜陪我们查找问题,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

  与任新民共同工作过的人们还谈起桩桩小事。78岁的熊国卿当日来送老同事最后一程。“他平易近人,待人非常谦和。”熊国卿抹着泪说,一次在外开会,他准备为副部级的任老安排车辆,“他不要,骑着自行车就走了”。

  曾是试验队专职记者的石磊对任老的着装记忆犹新。“虽然他穿上西装特别精神,但日常就是一套蓝色工作服,戴一个特别朴素的白框眼镜。”石磊说,由于任新民衣着太朴素,加上被太阳晒得黢黑,还曾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门岗误认为是村民而将其拒之门外。

  前来送行的人群中还有许多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他们说,任老无私无畏,把一生献于中国航天事业,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者“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如今,这个“放卫星的人”走了,与钱学森、屠守锷等昔年并肩奋斗的战友在天上“相会”。有人说,这些“航天巨星”并未走远,因为他们将“活在无数人的心里”,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