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积极探索极地新疆域 为极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17年10月26日 1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解码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社长春10月26日电 (记者 李彦国)201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26日在吉林长春开幕,66家极地研究相关机构的450位代表围绕“探索极地新疆域”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未来极地新疆域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中国的极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年会提供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极地工作取得诸多重要进展。

  在成功实施的第33次南极考察中,“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雪龙船创造了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成为到达地球最南海域的科考船;DomeA深冰芯钻总进度突破800米;顺利完成罗斯海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并在北极地区开展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历史性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填补了中国在拉布拉多海、巴芬湾海域的调查空白。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极地科技综合实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然而,与极地强国相比,中国的极地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秦为稼举例说,中国开展南极观测工作已经30多年,但直接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监测相关的观测,至今还没有纳入海洋常规观测体系。“中国的极地工作中,有一些科研活动水平还不够高,整体上发展还不够平衡。”

  秦为稼表示,未来中国的极地工作要在顶层设计、管理体系、科研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找准短板、解决问题。“中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极地治理,为极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年会期间,与会专家还将围绕“极地海洋与海冰”“冰芯科学与极地工程”“极区大气与空间物理”“极地战略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分论坛讨论。(完)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