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毕节:新时代“讲习所”促脱贫

2018年01月23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贵州毕节:新时代“讲习所”促脱贫
    吴学友从“背篓”到“酒师”,实现脱贫到致富、农民到创业者的蜕变。 杨云 摄

  中新网毕节1月23日电 题:贵州毕节:新时代“讲习所”促脱贫

  作者 杨云

  在中国新划分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毕节处在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毕节是中国惟一的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

  过去5年,毕节减少贫困人口157.6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9%下降到13.2%。试验区设立30年来,森林覆盖率从14.9%提升到50.28%,成就和变化都是巨大的。

  毕节现在要解决的,是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吴学友,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要确保如期脱贫的精准贫困户之一,曾外出当“背篓”讨生活。现在,吴学友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创业先锋。2017年,他依靠酿酒和养猪,卖出白酒近4万斤,卖肥猪13头、仔猪30余头,总收入达到20余万元。现在他在家办了免费技术培训班,教村民酿酒。

吴学友从“背篓”到“酒师”,实现脱贫到致富、农民到创业者的蜕变。 杨云 摄
吴学友从“背篓”到“酒师”,实现脱贫到致富、农民到创业者的蜕变。 杨云 摄

  让吴学友改变的直接外因,是至今仍在实施的贵州精准扶贫行动。

  让吴学友脱贫的机遇,是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学习,这是贵州省毕节市在精准扶贫中的工作创新,通过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精准贫困户开展“讲习”,确保贫困人口“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激情、干有效果”,确保贫困人口脱贫。

  黔西县林泉镇营脚村是贵州省级一类贫困村。在这里,村民们由种玉米改为种大葱,收入翻了数番。

  营脚村的改变得益于“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统筹“讲、习、干、帮”,了解农民所需,服务农民所求。通过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家禽等带动力强的产业,让每个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好更快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4月至今,“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47场次集中讲习、分散讲习和预约讲习等方式,精准帮扶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60户贫困户234人脱贫。

  “这种讲习所跟我们常见的培训班不同,它的特点是‘讲’”和‘习’并重,更注重实践环节。”黔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智琼告诉记者,“农民能听得懂,感到管用,能解决问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很接地气,确实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作用。”

  毕节全市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很多人散居在偏远的山区,讲习所要服务的农民人数众多,只有党和政府才有能力把如此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

  “办讲习所的过程就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过程、带队伍的过程。”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指出,“我们的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地加强或者重建。”

  现在的毕节农村,村庄有党总支,村民组有党支部。这就形成了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格局。

  “它的显著好处在于,能够把每一个农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容易促成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良好互动。”黔西县金兰镇党委书记陈健认为。

  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从方便农民的角度出发,毕节市充分利用党校、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闲置校舍等场所,分别作为市、县、乡、村四级讲习所的固定阵地。有条件的村民组、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等,也办起了讲习所,真正做到了村村挂牌、户户知晓。

  “我们的大原则是能者为师,谁有能力、谁有水平,就请谁讲。”黔西县洪水镇党委书记李民赋介绍说。

  在毕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技术专家、农技能人、致富模范,乡贤寨老、文明标兵、法治先锋等等都可以成为讲习员。

  毕节市大方县将农技人才、农民讲师等专业人才作了分类统计和归档,建立了项目培训师资库,涉及41项技术技能共335人。县里还从县直涉农部门抽调86名技术人员组成10个讲师团,共培养了343名农民讲师。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自治县,这个县的石门乡是贵州省海拔最高、最偏僻、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山乡。威宁的第一个讲习所的第一讲就选择在石门乡开讲。

  现在,毕节各县以乡镇、村(社区)为重点,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一线,进行流动讲习。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赶场天;课堂式大宣讲、互动式小组会;政策宣传、经验介绍、技术培训、讨论交流、知识竞答……形式和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针对多民族聚居区这一特点,不少乡村还办起了彝语讲习所、苗语讲习所。即使在汉族人口聚居的乡村,农民讲师也常常用土话土语宣讲,这样村民更容易听懂。

  讲习,激活了农村党建神经末梢,畅通了农村党建毛细血管。“讲”“习”并重,也就是注重知行合一。

  贫困村寨和人口将是“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帮扶重点。

  截至2017年底,毕节遍布社区农村田间地头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已有4157个,拥有3879名讲习员,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近5.8万场次的各种形式讲习已经让200余万脱贫人口受益。(完)

【编辑:陈海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