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开放首批留学人员谈留学40年:扩大视野 报效国家

2018年06月23日 2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掌握先进分析仪器、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国际合作基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及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如此总结自己的留学三大收获。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留学工作由此掀起。同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学人员启程。

  时隔整整40年,清华大学出国留学工作40周年座谈会23日在北京举行。40年后,当年首批出国留学团里清华大学教师最大的已经85岁,最小的也已72岁。谈及出国留学对自己和国家的影响,扩大视野是他们共同的感受,学成报效祖国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柳百成是当时首批出国留学团的团长。他说,那时候在美国普通家庭里看到孩子都在玩计算机,惊讶不已,他也由此认识到计算机对未来的影响,自己加紧学习这门新技术。而今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中国的孩子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

  当时的首批出国留学团成员还参加了邓小平访美多项活动。至今,柳百成还记得卓琳代表邓小平对留学人员的嘱咐:“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一年半的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结束后,柳百成主动申请去麻省理工学院进一步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并与一些导师和教授至今保持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深化了个人友谊,对两国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百成用20个字来形容自己的一生: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全面发展。而这也是首批出国留学人员的真实写照。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回想起留学生涯,也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是“打开眼界”。年过八旬的他还记得在麻省理工学院听的一场报告,报告人主要是提出一个设想:在太空建设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引到地球上,但把太阳能传到地球上的电缆要怎样设计呢?这种天马行空的学术报告大大开拓了留学人员的视野。

  回国前夕,华裔科学家林家翘告诉李衍达:“别人做过的你不要做。”这一教诲让他终身受益。他也鼓励今天的年轻人:要敢于做开创性的工作,不要太在意论文发表之类的外在评价。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南明也是首批留学人员之一。他深感国家派自己出去不容易,很少零点前离开实验室,没有周六日。他在出国两年里发表了四篇论文,但他说,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不是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国际研究的方向和热点,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比如我以前看不起生物,出国后认识到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重要。”回国后的赵南明为创建清华大学医学院付出了巨大心血。

  据统计,40年来,中国有500余万人到海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出国留学是改革开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重要标志之一。历史和事实证明,出国留学人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清华大学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发出中国高等教育声音。(完)

【编辑:李明阳】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