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学者指民心相通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重要议题

2018年07月05日 22: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专家学者指民心相通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重要议题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杨沐演讲。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7月5日电 (记者 许婧)“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研讨会5日在上海举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驻沪总领事、领事,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协和实务届代表与会。

  东盟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方和重要的伙伴。

“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研讨会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文交流及社会责任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张亨伟 摄
“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研讨会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文交流及社会责任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张亨伟 摄

  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贸易便利化及营商环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文交流及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深入探讨。

  与会各界人士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走进东盟”时民心相通、融入当地、互惠共赢是重要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发言。 张亨伟 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发言。 张亨伟 摄

  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共议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新机遇新动力,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各国求合作、谋发展的共同愿望。希望大家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深入研讨、坦诚交流,畅所欲言、出谋划策,为推动中国企业更多更好地走进东盟汇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对上海最方便、最近的地方,无疑是东盟十国。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一定要事先培训,不培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为有些常识性问题,企业家并不太清楚。

  赵启正说,中国企业与东盟开始合作,但东盟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期望很高,希望有高标准,环境保护要高标准,可持续发展要高标准,劳工保护要高标准。这些都是发展中必会遇到的某些障碍和误解,因此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靠的就是公共外交了。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十国政治、经济、环境、文化都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进行国别公共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演讲。 张亨伟 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演讲。 张亨伟 摄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杨沐持类似看法。她特别提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做民心的桥梁。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百姓的感受,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当地民众的沟通,照顾对方需求和舒适度,使项目既有利于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能让当地的老百姓有所受益。另一方面还要加速本地化的进程,再把资金、技术、人员带出去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土民情,与所在国探索协作式、融合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民心相通。

  除了做民心的桥梁,杨沐还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做实干的先锋、创新的楷模和形象大使。

  “每一个在东盟的中国企业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都代表中国的品质、中国的标准。”杨沐说,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东盟合作的故事,还有“一带一路”的故事,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和项目,展现良好的社会责任,让更多当地老百姓欢迎和支持中国企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亦建议中国和东盟要把加强双方的民心相通,作为推动双方经济合作的百年大计来抓。

  陈东晓介绍说,根据中国相关学者研究,中国与东盟的民心相通的指数非常不错的,包括与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民心相通指数都排名前列。尽管如此,中国—东盟仍面临着总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不时出现所谓新的中国威胁论,新的中国危害论,这些都给中国企业走进东南亚制造不利的环境。

  在陈东晓看来,中国和东盟民心相通的关键就是人员往来,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协主办,外交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支持,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亚太日报共同承办。(完)

【编辑:张燕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