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第一湾,为何两岸种满了柳树?

2018年07月21日 10:23 来源:国是直通车 参与互动 

  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江的出海口可能不在上海崇明岛,长江可能在云南一路向南流进越南,长江可能成为不了中国的母亲河。

  讲真,这一切不是开玩笑。

  还好,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经云南丽江651公里,在丽江的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县南部沙松碧村之间拐出了一个约145度的弯,让本来几乎笔直向南的长江转出了一个“长江第一湾”,陡然向东北流去,继续与中国大地保持“亲密关系”。

  石鼓政府记者 和福天 摄

  “长江第一湾”两岸为何种柳树?

  金沙江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及周围镇子有一段30公里左右的平缓流域地带,其中的20公里可以看到两岸郁郁葱葱的柳树。

  夏宾 摄

  “因为柳树比较容易存活,而江边大部分都是沙土,种柳树的话,可以固土保沙。” 新一代种柳人、玉龙县石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和朝明这样说。

  图为新一代种柳人和朝明 夏宾 摄

  “金沙江两岸都是绿色的嘛,我们不能让这个风景带消失,柳树适合种在这样靠近水的环境里,柳树是扦插苗,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存活下来。”已过70高龄的老一辈种柳人和泽周这样说。

  图为老一辈种柳人和泽周 夏宾 摄

  玉龙县林业局局长李金明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长江沿岸之所以种植柳树是在众多树种中精挑细选的,柳树既抗罕又抗涝,可以长期泡在水中,这对于旱涝无偿的长江沿岸来说,是最适合的物种。

  李金明表示,多年的经验显示,越是靠近江边的柳树,越是经常被洪水冲刷的柳树长势越好。

  放一张金沙江与柳树过去的CD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沿线群众开始自发种植柳树,群众的力量绿了金沙江两岸。

  夏宾 摄

  但最初的情分并不是那么浪漫和高尚。李金明表示,最开始沿岸老百姓就在江岸沿线零星种植柳树,当初的想法并不是生态文明建设,而是因为金沙江经常发洪水把村庄和农田冲毁,是出于保护家园的考虑。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发变成了组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在政府和群众心里都慢慢发芽。

  “90年代以后,镇政府、办事处开始和村民一起,给之前那些死掉、枯掉的柳树拍照、立案,要砍掉,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重新种植柳树。”和泽周说。

  正是这28年来的耕耘,柳树变成柳林,有效地保护了沿线1500多亩良田不受江水危害。

  夏宾 摄

  “新兵”和朝明的种柳生涯至今近6年,在他带领下,石鼓村1000株、新华村2.6万株、格子村1万多株的柳树立于金沙江两岸。

  “我栽下去的柳树有7万多,但是有些没有存活。“和朝明说,看着种树时,柳秧、柳苗也就1米来高,五六厘米粗,但却长出了满满的成就感。

  就在今年三月,玉龙县巨甸镇收回了金山江边被群众长期占用的400亩土地,发动群众机关干部开展义务植树,绿化金沙江活动。目前,已累计种植柳树3000多棵。

  柳树之外还有绿

  云南北部被称为“森林王国”,而流经丽江的金沙江便加持了得天独厚的绿色基因。

  丽江全市林地面积2523.1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1.65%,森林覆盖率为68.48%,自然保护区面积有60.98万亩。绿色包围金沙江。

  看一份丽江市林业局2018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小结,里面写道:完成退耕还林造林任务1.03万亩;投资927万元人民币。争取到位了2018年度退耕还林造林任务3.28万亩。

  夏宾 摄

  绿色不止是环境,还有经济。李金明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本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在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通过全县(玉龙县)各方的共同努力,2008 年以来共发展核桃 60 亩、油橄榄 5.5 万亩,青刺果7102 亩。林下种植各类药材 10 万余亩,遍布全县各乡镇。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马场、合作社、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李金明说,下一步有两大计划,一是争取将金沙江中上游地区纳入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建设重点区域。

  在金沙江沿岸河道边租地退耕 50 米地带,采用成功治理金沙江沿岸河道筑坝导流与植树固土相结合模式,大量营造柳林、滇楸及竹林,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湖。

  二是争取将金沙江流域 180.56 万亩商品林纳入公益林管理。以纳西族的一个生态伦理观作为结尾,“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夏宾 王庆凯

【编辑:刘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