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民企营商环境

2018年12月29日 03:0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民企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时建议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审议时普遍认为,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很有意义,对进一步找准问题、保证规划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报告对总体进展情况作了肯定,对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对下一步的工作也作了安排,值得肯定。

  同时,围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城镇化等内容,一些委员提出了建议。

  应建立指标衡量减费降税效果

  一些委员认为,应当多措并举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

  吕薇委员认为,减税降费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言非常重要,近些年,政府降了很多的税和费,但企业的获得感不高。对此,建议将来建立一个科学和可信的指标来衡量减费降税的效果。比如,应该看企业的实际税费比率,就是实际缴纳的税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降了,企业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税费负担降低了。另外,有关部门在降低增值税率、小企业结构性减税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比如城市附加税、教育附加税、河道附加税等,算起来也有不少,对这些还要继续清理。

  黄志贤委员认为,针对实体经济困难较大、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隐性壁垒、中小微企业亏损面较大、金融服务作用发挥得不够等问题,需要多措并举进行解决。

  “各级政府应该重视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民营及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能只抓大,不管小。综合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要跟得上,不能看不起民营及中小企业,不愿意为民营及中小企业出力,要解决部门干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干部要作为。要制定帮扶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具体政策和减税让利的措施,设专项基金给予支持和帮助,让民营及中小企业能活能发展。要在管理和科技上给予指导,促进民营和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黄志贤说。

  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

  吕建委员认为,现在最需要的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更多的创造技术。创造技术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作支撑,把基础研究薄弱这个环节拉回来,还需要科研人员能够去浮躁、去功利地安心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实现难题的突破。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问题,是一个需要观念性转型的问题,是一个要做推进方式系统性转型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项目聚焦一下、把项目做大一点,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做顶层设计,从而使得我们出台的措施有更好的针对性和持续性。”吕建说。

  谢经荣委员认为,研发投入不足是我们最短的板,如果再不补上,就会永远跟不上,因此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还要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如果没有研发投入的大幅度提高,就没有现代产业技术,就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没有基础研发的大投入,可能就没有未来。有关部门应该有责任制,不然的话,永远落实不下去”。

  应针对县域经济问题出台政策

  李飞跃委员认为,在区域发展中除城乡融合和南北分化的问题外,县域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应从国家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国家应组织力量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要稳定政策的预期,不能频繁调整,让下面无所适从。同时,新出台的政策一定要通盘考虑,长期实行的一些政策不能调得过快过急,应从实际出发,保障县域经济平衡平稳发展,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棚改政策等等。发展民营经济、搞活县域经济对我们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希望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中高度重视,切实把突出问题解决好。

  蔡昉委员指出,有的时候推进户籍改革和农民工落户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就是要有成本支出,因此采取的办法就是就地城镇化。一些地方就是乡改镇、县改市、县改区,各种口径的变化,行政区划的变化,就把一批人一下子变成了城镇户籍人口。这批人没有居住地的变化,没有职业的变化,这种就地城镇化固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我们所强调的那种城镇化,我们想要的城镇化是人们转变了职业、转变了经济活动方式,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核心还是农民工。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工的市民化。

【编辑:郭泽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