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社矫筑“智能高墙”搭“攻心桥梁”

2019年01月20日 03:1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河北社矫筑“智能高墙”搭“攻心桥梁”

  图① 工作人员演示刷脸签到功能。  图②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  图③ 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学习。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文/图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四类人员所实施的非监禁性刑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社区服刑人员的外出活动范围有严格的规定和界限,未经允许不得“越界”。

  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目前通常通过手机基站定位与人工报到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机分离、脱管漏管、虚假报到的情况。

  “音容社矫”App,智能“刷脸”考勤,远程帮教,多媒体App线上学习……《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社区矫正工作发生了从传统型向智能化的蝶变。

  刷脸签到

  2017年7月开始,承德市司法局启动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手环试点工作。电子手环可以对社区服刑人员24小时无盲区监管,具有实时定位、行动轨迹再现、电子围栏设定、越界报警等功能。与之同时,手机定位、手环定位加之引入微信群定位管理的多重定位、监控,成为承德市及多个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模式。

  之所以采取佩戴电子手环的措施,就是为了防止社区服刑人员人机分离、脱离监管。然而,一旦戴上就无法自行脱掉的电子手环就像贴上了一个“标签”,无形中给社区服刑人员增添了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2018年,河北省司法厅试点新版社区服刑人员定位平台,建设“河北司法社区矫正系统”集中监管智能平台,启用“人脸+声纹”远程生物认证签到功能,并初步引入AI人工智能分析,有效解决了手机定位人机分离、电子手环又“标签化”的难题,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有效监管。

  河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副局长王淑光介绍,社区服刑人员需要在手机下载“音容社矫”App,该App会不定时提醒社矫人员进行网上报到。一旦App提醒音响了,社矫人员就要马上将自己的实时自拍头像和规定声音信息上传至手机。根据事先采集的社区服刑人员生物信息,系统会对上传的照片与声音进行对比,判定是否为社矫人员本人。

  “签到时社矫人员对着手机前置摄像头实时拍照,同时念出手机屏幕上出现的随机数字,App会对人脸和声纹信息进行识别、记录、比对。”王淑光说,“人脸+声纹”远程认证单次识别准确率达98%,连续3次综合识别准确率达到99.99%。

  精准监管

  过去,受基层司法所人员有限,对于社矫人员的管理难免存在漏洞。引入“人脸+声纹”签到系统,社区服刑人员签到所用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一般地区20分钟左右可全部完成社区服刑人员签到。

  衡水市安平县社区服刑人员谢某企图利用照片代替人脸识别签到,结果声纹和图像均没有通过验证,该系统立刻向安平县司法局管理人员报警。管理人员立即联系谢某,经调查得知,谢某于当日未经审批外出,把定位手机交给妻子。谢某妻子在替他报到时用谢某照片代替本人签到,结果被系统“识破”,谢某因此受到警告。

  “现在安平县所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都使用了‘音容矫正’手机管理端,管理工作延伸到了8小时外,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家里也可以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安平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股长郭磊说。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司法局铜冶司法所,记者看到了区司法局为各司法所配备的人脸识别考勤机。鹿泉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主任樊新举告诉记者,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至少要主动到司法所内报到学习一次,同时还要提交一份月度思想汇报。人脸识别考勤机的使用,能确保服刑人员本人按时到司法所报到,而且通过与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联网,中心第一时间就能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情况。

  石家庄市鹿泉区司法局寺家庄司法所在一次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教育时,通过人脸识别考勤机,发现没有社区服刑人员封某的人脸识别签到记录。工作人员当即与司法所进行核实,了解封某的情况,并依据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社区矫正是基层司法所一项工作职能,其中监控定位、督促报到、谈心走访,每一项任务的工作量都不小。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人力、物力,不仅确保每个社区服刑人员都在可控范围,也提高了司法所的工作精准度。”樊新举说。

  目前,河北省已有39个县(市、区)使用新的社区矫正定位管理系统,定位成功率均高于90%,通过“人脸+声纹”识别比对发现确认社区服刑人员人机分离情况90余起,越界80余次,对社区服刑人员作出警告23人次,准确率高于95%。

  远程学习

  信息化手段不仅让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更加精准有效,也增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的及时性、帮扶的针对性。

  2018年1月起,服刑人员付某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西关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但是付某由于患病行动不方便,不能按照规定定期参加集中教育学习。

  为此,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付某手机上安装了社区矫正“法培教育平台”学习软件,付某每周在手机上观看法治教育的视频,并认真答题,撰写心得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付某表示这款软件非常实用,他可以随时随地地学,即能促进学法懂法用法,又使自己用行动度过考验期。

  “法培教育平台”的建立开启了秦皇岛市社区服刑人员“互联网+在线教育”新模式。社区服刑人员不仅能够在平台上接受入矫教育、法治教育、警示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并且在保证社区服刑人员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平台推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学分制”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该平台实现自主选课、在线教育学习、在线考试测试,并且形成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和考试档案。

  截至目前,社区服刑人员在秦皇岛市“法培教育平台”上的人均在线学习时长已达8.7小时,累计考试491次,考试及格率达86%以上。秦皇岛市司法局将制定《关于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网上网下教育学习规定》,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全覆盖。

  监督帮扶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司法局,对社矫人员的远程教育同样有效。该区山尹村镇20岁的魏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缓刑,进行社区矫正。可是魏某破罐子破摔,天天躲进网吧里打游戏,家人怎么劝也不管用,只能来到鹿泉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求助。

  工作人员发现魏某家离区司法局有20多公里,来回参加教育学习不现实,于是社区矫正中心请来专业心理咨询师,借助远程视频对魏某进行心理疏导和谈心治疗。通过几次谈心,魏某有了明显变化,不再泡网吧了,还找了份工作踏踏实实干了起来。

  “远程教育是社区矫正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一部分,该系统集全程监控、远程教育、心理咨询、执法监督、训诫谈话、手机定位、电子档案于一体,不仅有助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攻心教育,也实现了司法局对基层司法所依法履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全程监督、远程管控以及远程法治教育。”樊新举说。

  启用心理测评、心理矫治系统,针对一些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开展专人帮扶,帮助其恢复健康人格;利用相关系统、微信群为社区服刑人员发送就业致富信息……近年来,河北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不仅筑起了强化监管的“智能高墙”,也为社区服刑人员搭建起教育帮扶的“攻心桥梁”。

  目前,河北省县级社区矫正中心达到121家,社会矫正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平台集约、精准矫正、人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编辑:左盛丹】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