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商报:内地人涌向境外游 不只意味开始富起来

2015年10月10日 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出境游 中新社发 杨可佳 摄  

  中新网10月10日电 香港商报10日刊文称,中国实施黄金周已经有16年,国人黄金周出外旅游已经成了常态。假期一开始,国人都会涌向各个旅游景点。目前内地居民纷纷涌向境外旅游,不仅意味着一部分国人开始富裕起来,更意味着他们的视野正在开阔起来,他们不仅要欣赏美景,而且要与世界交流。可以说,中国人走向全世界,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强盛最大的动力。

  文章摘编如下:

  境外游潜力巨大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与往年很大不同,就是大量国人流向境外,特别是涌向中国内地近邻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有旅游机构估计,今年十一黄金周,内地民众出境旅游人数将创下历史新高,估计会突破560万人,较2014年大幅增长达20%以上。出境旅游最热门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地,其中去日本的旅游人数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大批国人在黄金周期间挤满东京、大阪等日本主要城市。

  这波出境旅游潮形成惊人的“移动钱包”,在日本、韩国等近邻国家与地区形成一股巨大的消费潮,为其经济带来不小的惊喜。因此,国人“十一黄金周”购物潮也成为当地业者眼中的“亚洲圣诞节”。面对大量中国内地旅游者的涌入,这些国家或地区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以让国人能够在当地进行更多的消费。

  比如,日本的商家为了向内地消费者示好,在店门口贴上“喜迎国庆”的中文海报;韩国首尔则把商业街修葺一新;新西兰及澳洲则花巨资来提升旅游景点及酒店业等,以迎接更多的中国游客的到来。

  大量内地居民涌向海外旅游,其间有很多的经济上的意蕴。首先,随着中国居民开始富裕起来,旅游已经成了内地居民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内地居民长假期的外出旅游不仅由内地走向境外,更表现出全面的分化并显现出多层次性。居民旅游的远近、外出旅游开支大小都与家庭收入水平有关。

  目前能够出境旅游的居民,其中多以是比较富裕的居民。比如说,今年就有1.4亿人次国人境外旅游。但十一黄金周560万人次居民的出境,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仅有千分之二三。所以,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美国政府早就看到这点,给予中国居民一次性的十年签证绝对是聪明的做法。这既为中国居民进入美国提供了方便,更可吸引国人到美国旅游消费。

  境外游受汇率因素影响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国人之所以涌向日本、韩国、泰国、台湾地区等周边国家或地区,很可能与今年的汇率变化有关。从去年开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纷纷贬值,日元、韩元、新台币等纷纷贬值至近年新低。而这些货币的贬值自然会增加人民币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购买力。

  比如,日元近一二年的贬值幅度如此之大,对内地居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内地居民进入日本旅游后所反馈的信息十分正面,更是让中国居民在十一黄金周涌入日本各城市。

  可以说,只要去过日本的内地旅客,一定会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在于日本城市治理得相当好,而且到日本旅游所享受到服务与产品质量可信性是与周边国家或地区是不可比拟的。所以,在不少国人看来,到日本旅游,仅是从日本购物所节省的成本,已足以抵销旅游往返的费用。

  对较为富裕的城市居民来说,到日本旅游何乐而不为?可以说,只要人民币在当前的汇率上企稳,日元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升值,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国人涌入日本旅游将会是一种趋势。而如果日元进一步贬值,对内地居民旅游来说,将更具有吸引力。

  今年十一黄金周进入香港的内地居民减少,同样与汇率有关。今年港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将全面增加内地居民进入香港旅游及购物的成本。再加上早几年,港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香港房价快速飙升导致香港物价水平全面上升,对内地居民来说,去香港旅游的吸引年年都在减弱。

  今年人民币对港元的贬值更是减弱了香港的吸引力。可以说,早几年香港房价快速飙升所导致的商业环境恶化,香港商品价廉物美早已成了过去。这是内地居民不愿意去香港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此,港商应未雨绸缪。

  总而言之,目前内地居民纷纷涌向境外旅游,不仅意味着一部分国人开始富裕起来,更意味着他们的视野正在开阔起来,他们不仅要欣赏美景,而且要与世界交流。可以说,中国内地人走向全世界,就是未来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与强盛最大的动力。只是,这几年香港正在慢慢失去了“购物天堂”的美誉。(易宪容)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