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公报:基辛格眼中世界秩序与中国角色

2015年11月11日 14: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视频:习近平会见基辛格等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美方代表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11月11日电 香港大公报11日文章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最近到北京演讲,分享新书《世界秩序》。过去数十年,基辛格曾与中国多位领导人见面,在1970年代初更担任美国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两国建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刚出版的《世界秩序》里,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及世界秩序提出不少敏锐见解,值得我们参考。

  文章摘编如下:

  第一,亚洲地区比欧洲地区更多元化。在亚洲不同地区内,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独树一帜。亚洲地区内有近五十个主权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先进工业化国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岛屿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及孟加拉国等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国家。

  由于历史与世界观之不同,有别于欧洲的情况,亚洲地区在进入近代发展时没有一套类似国际组织的机制维持国与国之间的秩序。同时,亚洲地区秩序还要考虑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甚至区外国家的因素。这令亚洲地区的局势秩序更为复杂。

  书中第六章特别阐述“通往亚洲秩序之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基辛格认为,东亚地区的均势若是单靠军事力量维持,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令局势变得更为僵化。现今科技发展迅速,不少亚洲国家都具备先进武器,一旦各方出现误判,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基辛格在结论中更直接指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需要合作而不是对抗。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关系会影响亚洲的局势。

  不过,基辛格在书中没有明确建议亚洲各国如何保持区内和平秩序,同时也没有对东南亚地区秩序作更深入之讨论。不过,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观天下》分享对东南亚地区之看法。李光耀分析,因地理环境,东南亚国家各自面对不同的挑战。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国家面对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建设。国家内总共由1.75万个岛屿组成,若然没有大桥、铁路、渡轮及内陆航空等将各地连接起来,印度尼西亚经济难以持续迅速发展。

  笔者认为,现在中国可以积极推动基础建设的合作,配以公开的法律程序,这样对区域经济有利。今年10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企业签署协议,共同建设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第三大城市万隆全长150公里的高铁工程。

  高铁建成后,将会缩减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之交通时间。高铁的建造及营运也会对印度尼西亚在技术提升及贸易层面上发挥正面作用。基础建设对经济发展有利,不过也需要庞大资金支持。中印合作时需要考虑国家的财政空间、金融体系等因素。如能小心处理企业债务及金融管理等问题,这些基础建设的工程会对区域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第二,基辛格分析,现代世界秩序之建立不可忽略人的因素。由于全球化、互联网及科技的发展,宗教及不同利益团体也大量涌现,现今社会越来越变得复杂及紧张。在科技及政局嬗变的时代,决策者更需要历史的认识及对未来的直觉,以智慧开创新道路,否则无法做出政策判断。

  基辛格引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0年代曾提出中国八亿人口必定会成为世界巨大经济力量的即兴谈话。这令当时的精英人士大为震惊。然而,这说法现在已成为老生常谈。根据基辛格的说法,优秀的政治家首先要深刻分析自身所处的社会,同时需要睿智及勇气,不能照搬过去的政策,经验显示这只会令社会经济停滞甚至衰落。

  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大陆、台湾及新加坡也都为亚洲地区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努力。

  第三,中国领导层正为大国关系之发展定下基础。现在,几乎所有政治局委员都是大学毕业,不少更具备大学以上之学历,而中国大学学位也以西式课程为基础,这对中国领导层的国际观有重要影响。

  基辛格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建设的制度不完全是欧美的模式,但在不少地方依据更加透明的法律程序。在不少地方显示,中国领导层正趋向于参与国际事务。基辛格在书中也谨慎地指出,美国的自由观影响世界,但在欠缺一个和平的秩序框架下自由亦不会存在。

  最后,基辛格在北京时坦言:有时候他也不太清楚“世界秩序”的真正内涵。也许,真正理想的世界秩序形成时他已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他确信人们有一个共同使命,人们会永远记住我们的目标,建立一个世界秩序,最终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笔者认为,现今国际环境及社会政局依然复杂,我们也需要不断思考及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孔永乐)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