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企龙头联手跨界 中小房企选择退出

2015年10月27日 13:5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吴比较/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见习记者 梅双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正在经历一场转型裂变。

  随着三季报密集披露,上市房企的业绩浮出水面。据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0月26日,深沪两市共有66家房企公布了第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36家公司出现了首亏、续亏或预减;业绩预增有18家,扭亏有9家。

  面对利润增速下滑,房企纷纷谋求转型,大房企回归一线城市,加大强强联手步伐;中小房企则频现“退出房地产业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相关企业宣布退出房地产业务。

  销售回暖拉不动业绩

  从目前公布的三季报来看,上市房企的日子并不好过。在66家已预告三季报业绩的房企中,中小房企占比较大,其中一半以上业绩亏损。

  沙河股份、莱茵体育等12家房企出现首次亏损,预亏损额度最大的为嘉凯城,今年三季度持续亏损,数额约6亿元。

  尽管业绩不尽如人意,但房企的销售却在回暖。数据显示,今年9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和15%,1-9月累计分别增长7.5%和15.3%;另一方面,2015年1-9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投资增速分别同比下降12.6%和2.6%,投资增速再创新低。

  “房地产销售并没有拉动投资回暖,说明行业拐点已经到来。”财富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邹建军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虽然今年的楼市相比去年出现复苏,但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明显。“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更为突出。”他表示,中小房企整体数据非常不乐观,预计后续的部分大型企业数据会有所好转,但房企的分化已经非常严重。

  大型房企联手跨界

  在中小房企业绩疲软时,大型房企的表现依然坚挺。强强联手、合作拿地、跨界转型等,玩得不亦乐乎。

  10月21日,中国金茂碧桂园联合体以51.8亿元摘得北京丰台花乡四合庄的两宗金融用地,溢价率均高达140%。碧桂园在北京成功拿地,被市场看作是标杆房企全面回归一线城市。

  而更多的大型房企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强强联手与战略重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近10家上市房企公布了与其他房企的战略合作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今年5月万达集团与万科集团的“万万联姻”,双方未来将主要通过联合拿地、合作开发等形式加强合作。

  此外,恒大集团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也建立了长期互惠的战略合作关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取代融创入主绿城,成为第一大股东。

  “龙头房企的集中度将持续提升。”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告诉记者,未来房企的强强联合将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上市房企还将转型的触角伸到医疗、环保、金融及影视传媒等领域。兴业证券报告指出,能源矿工、大医疗和金融等行业,是上市房企最青睐的三大转型标的。目前,包括金科股份、世荣兆业在内的11家房企,已转型能源矿产工业;南京高科、华业地产等10家房企跨界大医疗;市北新高、亿城投资等9家房企跨界金融领域。

  知名房地产专家陈真诚告诉记者,相比中小房企来说,龙头房企在跨界转型上有3大优势:龙头房企拥有更多话语权,品牌效应强;财务实力较好;招商能力强,谈判能力强。

  超10家房企退出

  对于部分中小房企来说,转型并非易事,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今年8月,浙江广厦宣布公司在未来3年内将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转向影视文化等新兴行业。

  记者发现,像这样的“退出房地产行业”案例今年已发生超过10起。今年以来,上市房企更名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步伐在加快。此前,莱茵置业更名为莱茵达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取消房地产开发及经营业务。另外,多伦股份、运盛实业、宜华地产、华业地产等,则分别更名为匹凸匹、运盛医疗、宜华健康和华业资本。

  “资金实力不足、拿地随机,对市场风向和政策的判断把握能力不足。”陈真诚认为,中小房企“退出”的原因大致可总结为上述3点。近两年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明显提升,地方区域及中小型房企的“退出”案例明显增加。

  财富证券分析师邹建军表示,形势转变的过程中,部分进入房地产行业时间较短,且业务呈多元经营以及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房企,无疑更难获得发展机会。“这类房企最后往往会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向其他行业转变,从而实现彻底转型。”

  胡景晖认为,房企“退出”很正常,二三线城市房企的库存问题严重,导致他们不敢轻易拿地。另有不少小型房企将资金、项目及资源等出租给大企业,实现资金套现。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