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中国时报:去“中华” 台湾多元文化就失了根

2016年08月02日 15: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8月2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日发表社论《去中华 台湾多元文化就失了根》称,历史的特殊处境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但真正引导台湾这块土地上大多数的生活习俗、价值信仰的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核心,也是两岸精神与魂魄的联结。如果台湾要割舍这个联结,不仅自己文化的精神荡然无存,两岸关系也将瓦解。

  文章摘编如下:

  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精神,二是形体。文化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智能、价值的认知,文化的呈现则是一个民族如何在艺术、生活上反映其长年累积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它是日积月累所形成,在成长的过程中,核心文化一定会接纳其他文化的神与体,变得更为丰富,核心文化就是每个文化的核,多元文化是对核心文化的包覆。

  历史的特殊处境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台湾最早的住民有丰富的南岛文化;荷兰与西班牙在台湾的短暂殖民对台湾文化影响不大,但也留下一些特殊用语;日本殖民台湾50年中间,台湾的生活习俗的确受到日本影响,但不可否认地,真正引导台湾这块土地上大多数的生活习俗、价值信仰的还是中华文化。明清两代,由大陆大量移民至台的先民们所遵循的中华文化形成这块土地上多元文化的核心。这个看法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从庶民们现有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的面貌。

  举例而言,王昭君与牛郎织女都是庶民文化的重要元素,感人的爱情故事在阿嬷话里、庙前布袋戏、歌仔戏台或电视屏幕前,听着、看着而代代相传,持续感动台湾一代又一代年轻男女,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苗栗后龙镇就有一座新莲寺供奉王昭君,织女在台湾成为“床母”,七夕夜有儿童的家庭要祭拜床母,台南、鹿港还保有16岁七夕做成年礼的习俗。关公更是台湾最受善男信女供奉的神明,全台将近50座关公或恩主公庙,无不香火鼎盛。忠孝节义价值观就是透过宗教信仰或歌仔戏、布袋戏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这是台湾巷弄与村野间弥漫“人情味”,与大陆人初抵台湾感叹“台湾最美风景是人”的文化基底。

  近年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

  抱持这种论调的人有几个盲点,第一,这些人不知扬弃了文化主体,台湾文化将失去根而成为浮萍。第二,尽管台湾曾历经不同的政治与文化洗礼,但综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生命礼俗到人伦秩序,从生活规范到节庆祭仪,几乎全部来自中华文化;台湾可能有零星的日本文化痕迹,但是这些外来文化并未形成价值系统,并且渗透进入常民生活中,如中华文化深入人们普遍的集体意识中。

  以中华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原住民文化、日本殖民50年的遗留,加上1949年后吸收的西方价值体系,台湾的中华文化有了一些不同的面貌。但中华文化中的传统宗教与忠孝节义价值体系依然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民俗庆典也从未中断继续指引人们的生活。

  每一个地方都会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及历史因素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台湾亦然。但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核心,也是两岸精神与魂魄的联结。如果台湾要割舍这个联结,让中华文化成为外来文化,传统宗教、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成为外族价值,不仅自己文化的精神荡然无存,两岸关系也将瓦解。以“去中国化”来操作政治分离主义的政客必须了解,这是一种让精神与形体一起自我毁灭的最糟糕方式,不仅极为愚昧,更毫无道德。

【编辑:丁文蕾】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