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美国作家新书思索美国华裔“命运”

2016年09月20日 14:23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18日刊登题为《关于身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的四则故事》一文。文章称,彼得·何·戴维斯受到赞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威尔士女孩》讲述的是二战最后几个月的故事。书中有这样的情节:两名英国军官在某个星期天驱车护送曾是纳粹副元首的鲁道夫·赫斯穿越威尔士乡村。随行的是一名英国情报机构的翻译,他是伦敦派来参与审讯赫斯的。赫斯在1941年前往苏格兰执行一次流产的“和平使命”后,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被英国人囚禁于威尔士。小说中的赫斯与历史上真实的赫斯一样,健康状况糟糕,有自杀倾向,并自称患有健忘症;而那位翻译则是一个陷入另一种身份混乱的德国人,拥有一半犹太血统,从未见过自己的犹太父亲,也从未认为自己是犹太人——直到纳粹作出这样的判定。两人的相遇并没有带来任何有用的情报。

  相反,在一个景色令两人陶醉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赫斯在对话时反客为主,他狡猾地说道:“我们两人有某种共同之处。相同的困境:我们是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那种人?或者说,别人把我们当成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以机智和令人意想不到的感人方式贯穿了整部小说。现在,作者戴维斯再次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只是变换了大陆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创作了一部截然不同的小说——《命运》。此书是对过去150年华裔美国人经历的严肃思考,书中同样既有真实、也有虚构的人物,每个人都苦苦挣扎于让自己艰难地适应一个通常对他们有着强烈排斥意向的文化。

  对于父亲是威尔士人、母亲是华人的戴维斯来说,此类素材同样会是俯拾皆是。在英格兰长大的他目前在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教授写作。在这部小说中,移民取代战争成为关于存在的破坏因素,它切断家族纽带,迫使形成脆弱的新联系。其结果便是一部更为阴郁、多数时间显得沉闷的作品。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集中描写一个人物,并以一种贵金属或宝石名作为标题。《命运》如同一幅华裔美国人历史的示意图——从成千上万南方人被运到加州参与铁路建设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当代。其中代表当代的是一位与妻子一起前往广州领养一名当地婴儿的心绪不宁的美籍华人作家。中间的两个章节则分别描写了洗衣店老板之女黄柳霜和死于非命的陈果仁——前者尽管备受歧视,但还是在上世纪20年代成为好莱坞第一个华裔影星,而后者于1982年在底特律一家脱衣舞夜总会外被两名心怀不满的白人汽车工人误认为日本人,殴打致死。

  标题为“金”的第一章是最长的一章,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该章对加州铁路大亨查尔斯·克罗克家中男仆阿林的履历作了魔术一般跌宕起伏的描绘。据说正是阿林启发了其主人以奴隶一般低廉的工钱雇用中国劳工修建铁路的决定。作者戴维斯让阿林拥有了一个有趣的过去:他的少年时代是在珠江上一个船上妓院度过的,后来又在萨克拉门托一个华人洗衣店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工。

  文章称,当跟随克罗克沿铁道旅行的阿林见到那些为了争取体面的薪酬而徒劳罢工的中国苦力时,他本能地觉得,不管怎样,这些人拥有他所没有的自由。“这个猜想让他感到晕眩: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别人所赐的。”在这次顿悟中闪过一种自觉,而让读者感到欣慰的是,这将改变阿林的人生道路。

【编辑:丁文蕾】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