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侯云德院士获“影响世界华人”之“终身成就大奖”

2018年03月16日 1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3月16日电 他六十年孜孜不倦探索病毒世界之谜,编织传染病防控巨网,因铸就重大传染病防控之“盾”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续三届担任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谋篇布局,在生命科学多个学科卓有建树;他至今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技术总设计师,提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并据此部署,使中国成功应对近10年来历次重大疫情;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是侯云德院士。

侯云德院士
侯云德院士

  2018年3月16日,89岁高龄的他,因人生六十余载芳华岁月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在与病毒的较量与赛跑中,写下了一段段人生传奇,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侯云德院士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之“终身成就大奖”。

  立志学医,终成名医

  早在幼年,受大哥影响,以及另一个哥哥患传染病离世的创伤,侯云德立下了要学医、并成为名医的志向。

  侯云德是中国解放后最早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科学家。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58年,29岁的侯云德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从事副流感病毒研究。当时,病毒学是国际前沿学科,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侯云德废寝忘食地钻研,几乎每天都最晚离开研究所,在留苏三年半时间里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在仙台病毒研究上取得系列创新和突破。侯云德发现仙台病毒可使单层细胞发生融合,这是国际上同时期关于细胞融合研究的创新发现之一。鉴于他的开创性科研成就,前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正是基于细胞融合技术的研究基础,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在1975年发明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并获得1984年诺贝尔医学奖。

侯云德院士留学苏联时期
侯云德院士留学苏联时期

  1962年,侯云德从前苏联学成回国,投身于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着手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缉拿”呼吸道疾病致病元凶,在一年多时间里,就在国内分离出Ⅰ、Ⅱ、Ⅳ型三种副流感病毒,并首先发现Ⅰ型副流感病毒存在广泛变异性,阐明了1962-1964年间北京地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毒的流行情况。文革期间,面临重重困难,侯云德仍一直坚持科研。他带领团队,根据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古方“玉屏风散”主要是黄芪的原理,对包括黄芪在内的几十种中药展开研究,通过大量试验证实黄芪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有明显防治作用,并进一步探究了黄芪诱生干扰素、促进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及轻微抑制病毒复制等的作用。

中国消灭脊灰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中国消灭脊灰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在阐明黄芪抗病毒感染机理的同时,侯云德敏锐意识到,人体自身干扰素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抗病毒药物。1976年,侯云德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临床级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将技术推广到北京、四川等地。随后,人白细胞干扰素得以批量生产,用于临床。

  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在国际上刚刚崭露头角,侯云德和同事们摸索起步,边学边干,建设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中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1982年夏天,侯云德团队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抗病毒反应优势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Ⅰ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型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时代的先河。

1994年1月12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祝会
1994年1月12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祝会

  1987年-1996年期间,侯云德连任三届中国863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顶层设计并指导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他联合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出色完成了多项前沿高技术研究任务。在这10年间,中国在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些重大科学进步中,有着侯云德和他团队的呕心沥血的汗水付出。

  关键时刻:和疫情赛跑,与病毒作战

  2003年SARS期间,侯云德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干扰素对控制SARS冠状病毒传播有效,干扰素α2b现被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SARS储备药物,为中国抗击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

  SARS之痛促进了中国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重大转变。侯云德从2008年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技术总设计师,他领导专家组设计了中国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科技规划,并进行了任务部署,在历年来的多次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疫情来势汹汹,世界卫生组织将警戒水平提升至最高级别6级。中国迅速建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成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甲流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在87天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并在甲流大规模暴发前上市使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打破了世界纪录,也结束了中国疫苗不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历史。

中国疾控中心第一届学术会议2009年5月13-14日北京 侯云德院士做报告-病毒感染的特点及防控措施
2009年5月13-14日,中国疾控中心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侯云德院士做《病毒感染的特点及防控措施》报告。

  甲流的成功防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受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务院应急办公室的委托,清华大学作为第三方系统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甲流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中国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报道低5倍,社会收益约2000多亿;成本收益比达到1元比7.5-10.84元,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并推动了中国传染病防控事业进入新时代。

  2013年,中国在全球首次确认并成功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4天内成功分离和确定病毒。著名学术杂志《Nature》和《Nature Medicine》多次发表评述,认为中国目前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第5个、发展中国家首个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一举成为全球流感防控的领导者。

  春蚕吐丝,初心不改

  在传染病疫情控制战场上,每当重大疫情来临,侯云德总是那个守在火山口上的角色,准确把握疫情走向、提出最佳应对方案是他承担的职责。他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使中国成功应对了近10年来历次重大疫情。

  在侯云德主导下,经过近10年科研攻关,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到省市级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实验室网络体系”,可以在72小时内鉴定约300余种已知病原以及未知病原的检测和筛查。

  侯云德生活很简朴,不计个人得失,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著书立作,提携后人。1989年,他独自完成了100余万字的专著《分子病毒学》,在这本著作的指导下,许多年轻人步入了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

  侯云德院士写过一首名为《决心》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吐尽腹中丝,愿作春蚕卒;只为他人暖,非为自安息”。这首诗描绘的正是他不改的初心与人生的追求。

  “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将于3月30日晚在清华大学华美登场。届时,联合主办机构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头条、明报、凤凰卫视、凤凰网、星洲日报、大公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一点资讯、侨报、欧洲时报的代表将齐聚现场,向获奖人提问。

【编辑:卢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