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政协委员与专家学者谈协调发展理念

2015年12月02日 10:2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无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我国经济社会将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协调”,意味着我们将要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平衡问题,要拉一拉那些发展滞后的地区和领域,啃一啃发展中留下的种种难啃的硬骨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木桶效应?请听听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的建言。

  协调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您认为有何深意,有哪些必要性和紧迫性?

  朱永新: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比较严重。城市和乡村、东部与西部发展的差距非常明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不协调。以教育为例,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如上海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是贵州的7倍,初中生是江西的近10倍。城乡教育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发展不协调,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三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不协调。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分数轻德育的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木桶原理,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西部的小康和农村的小康,自然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为了矫正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尽快解决中国发展的短板而提出的,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而提出的。

  程恩富: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正面回应,通过协调各种关系和比例来解决各种发展的不平衡。

  强调协调发展新理念的深意在于,一是问题导向,尽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或不协调的问题;二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限期消除障碍性瓶颈和短板;四是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的平衡良性发展可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宽松环境;五是和谐国内经济社会,便于掌握开放的主动权、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和全球经济治理。

  辛鸣:协调发展可以拓宽发展空间。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在过去没有做或做的比较少的地方投入资源,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没有铁路的地方修一条铁路,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有事可干了;从产业已经饱和的东部地区转向产业空白的西部地区,可能很多在沿海已经夕阳的产业又可整装再出发;从公共服务已经成熟的城市转向农村,就会发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要做。

  协调发展可以增强发展后劲。当过去的短板加长了,薄弱的方面加强了,反过来又可以成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通往农村的路修通了,农村的资源变现了,农民有钱了,城市的工业品也就有了新的市场和购买力。

  补好区域发展不协调短板,需分类看待,差别化解决

  问: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仍然存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仍然是我国发展短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要补齐这个短板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辜胜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决战期”,贫困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补齐发展短板,非常重要的是推进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减贫。为此,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实现倍增目标,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提升使用效益。健全扶贫信息服务平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完善扶贫瞄准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的原则,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鼓励贫困地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朱永新:除了继续进行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等工作外,关键还要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扶贫先扶智,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没有教育的参与,精准扶贫就是一句空话。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上述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来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的师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程恩富:应当分类看待和差别化地补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短板。一类是可以在“十三五”的五年内实现的。例如,按照现行脱贫标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已有经济实力消除贫困人口。至于革命老区,就不仅要在五年内完全脱贫,而且应实现中等和中上生活水平,这是兑现革命的庄严承诺和全国人民都认同的目标。另一类是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应加大市场导向、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人才和干部的特殊政策和定期交流等措施,较快地缩小这些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还有一类是各个民族地区,其区域间差距也不小。政策的总体思路,应首先重点支持“最短板”的那一地区和领域;其次是让各个民族地区均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和改善;再次是不能让民族团结安定较好的地区“吃亏”,即支持的力度不宜低于不安定的地区,应支持他们先富起来,发挥示范效应。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核心仍在于“人”

  问: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该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在不断破题。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您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哪些问题,其中称得上“硬骨头”的问题有哪些,该如何应对?

  辜胜阻:城镇化涉及五大要素:人、业、钱、地、房,而“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规划建议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不完全转移和半城镇化现象,城市户籍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间的二元结构成为我国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外面临的新的二元结构问题。由于户口的限制,迁移到城市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到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难以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并真正融入城市。

  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要遵循差别化、渐进性和统筹性原则,要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和居住证制度并举的二维路径。一是通过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标准,有序放宽中小城市落户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体现因城而异、存量优先的原则;二是通过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不能落户或不想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原则。

  辛鸣:城镇化从来不是也不能只是土地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抓住了城镇化的本质。当下重点要解决的是农民如何才能真正市民化,“乡下人”如何才能真正变成“城里人”。

  但真正的硬骨头可能还不是身份问题。只要政府下决心,相应的制度体制创新跟进,身份问题可以立竿见影。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等政策安排,其实就是在鼓励和帮助地方政府下这个决心。

  真正难的是就算给了农民“城里人”的身份,农民是否马上能养成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会不会还出现拿着犁头上电梯,楼梯过道养鸡鸭的情形。因为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没有技能的提高,农民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能干的职业,这样的“城里人”也做不久。因此,对农民教育、培训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从现在就做起来并且久久为功。

  在各行各业普遍建立“软文明”的规章制度

  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一贯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个文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有何深意?与其他工作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成效难有量化考核指标,如何保证这项工作不流形式、不走过场,取得扎扎实实、让群众有获得感的成效?

  程恩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硬文明”指标容易实现,但与人的价值观、诚信、伦理、信仰等相联系的精神文明或“软文明”提升程度,则需要加强和狠抓。两种文明是密切相关的,如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这既涉及物品物质文明,但首先还是人品和精神文明出了问题。因此,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规划特别强调,相对滞后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协调。

  应以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方式方法为典范,从思想舆论和行业规定两个方面狠抓商界的诚信、政界的作风、文艺界的品风、学界的学风、社区的民风、部队的军风等,净化网络的污秽恶语和查处“水军”,媒体虚假报道不良现象须有科学批评和处理结果。在各行各业普遍建立“软文明”的规章制度,从严实行奖惩办法。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和新时代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标兵,并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校教育体系之中。要善于把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地推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不流形式、不走过场,取得扎扎实实、让广大群众有获得感的明显成效。

  朱永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与我们的GDP考核的政绩观有关。在片面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情况下,不择手段,不管环境生态,不管子孙万代,只是为GDP而GDP,为个人升迁而GDP。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能人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是干部作风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方面要倡导清正廉明的风气,带动全社会的良好风气形成。

  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要努力推进全民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精神的力量才是一切竞争力的基础,各级领导应该真正认识到阅读对于个人、社会、民族的价值,真正地把全民阅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像过去抓GDP那样抓全民阅读,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可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绵延,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会随着物质的丰富而同时得到丰盈。

【编辑:查云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