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媒称不透明是亚洲最大军事威胁 猜测中日摩擦

2015年10月19日 09:42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拥有多个航母战斗群的美国海军是全球最强海军。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9月19日发表题为《为什么不透明是亚洲最大的军事威胁》的文章,作者为凡·杰克逊,编译如下:

  亚洲存在缺乏透明的问题,它将提升几乎每一个地方的冲突风险。不管什么样的美国军事和外交解决方案被当作正在进行的亚洲再平衡政策的一部分施加至该地区,它们都应该接受一种简单的直观推断的指南:降低(或者至少是不加剧)一个光线暗淡环境中的不透明性。

  众所周知,亚洲国家之间历来缺乏信任,而它们之间也始终存在着未解决的争端。与此同时,即便对于亚洲最贫穷的政府而言,军事现代化也是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在许多情况下,军费开支呈上升之势。

  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地区安全环境的格局破坏合作、加剧政治误解、诱发军事意外并在不经意间为机会主义或扩展主义国家种种见不得人的高压政治形式制造借口。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缺乏透明,不管是近期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微型危机还是中日钓鱼岛争端。

  在每一个潜在政治冲突的例子中,都存在至少两种形式的不透明。

  一种是操作上的:军队所处的位置、他们在做的事情以及他们试图发出的信号等经常引起疑问,从而让决策者不得不借助不完全的信息尝试作出判断。那是一架无人侦察机吗?有没有携带武器?中国是在用海警船还是海军舰艇阻拦菲律宾的补给船?其火控雷达即将发射,抑或仅仅是通过锁定一个日本目标来传达一种信号?

  另一种不透明是战略性的:其他国家决策过程的根本性意图通常是不清楚的。朝鲜是不是在发展核武器,以此作为有把握的报复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是不是一个乐于使用武力来颠覆地区现状的国家?

  鉴于降低操作层面的不透明同样可以使战略层面的不透明得到降低,这两种形式的模糊是互相联系的。因此缺乏透明的问题的理性解决方案是透明度。对于鼓吹威慑的人士来说,这看上去也许是反直观的。在关于高压政治的文献中,不透明是被作为所谓的对敌有效操纵的一部分来论述的。托马斯·谢林曾英明地把“使某件事情有机会发生的威胁”当作是一种防止对手采取某种被禁止行为的手段。长期以来战略模糊一直是美国处理其对台湾承诺的事实手段。而朝鲜在危机中的边缘政策战略则依赖于美国和韩国对冲突的风险厌恶:尽管朝鲜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低,对这种可能性缺少100%的绝对肯定将强化朝鲜的威慑(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是对美国的亚洲政策来说,所有地方以及任何时候的强权政治并不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依据:即便在不大可能的成功案例中,它也会导致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哪怕是对美国弱点或劣势的最微弱的认知都可能导致地区秩序的崩溃。有时候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形式的不透明会符合美国的意图,但它不可避免地导致超出美国决策者通常的承担限度的风险,从而使它成为美国亚洲战略的一个空洞基础。

  相比之下,作为一种通用规则,更好的透明度能够从多个方面使美国和地区稳定获益。首先,军事冒险和赤裸裸的侵略在一个较为透明的环境下没有那么多成功机会。即便是朝鲜也不希望被看做是侵略者,并会倾向于调整自己的挑衅行为,以便能够用一种灵活和自我辩护的表达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第二,如果我们以为没有人会主动寻求冲突——这一点本身就值得争议,那么走向冲突的最有可能的途径都与不准确的判断或误解有关。在假想的信息沟通完善的环境下,出现不准确判断的概率本质上将接近于零。第三,即便透明度指标表明某个国家具有侵略性,随着时间推移,一种关于何时何地将发生什么事情的更为共同的观点可能有助于邻国之间威胁认知的集合,从而寻求安全的国家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反对侵略,即便仅仅是在外交上。

  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仅仅是如何以让亚洲变得在操作和战略上更具透明性,以及何时破例。在这一方面,利用卫星成像技术的非国家倡议行动(例如北纬38度网和亚洲海事透明度倡议)将把该地区推向正确的方向。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美国国防部最近推出的亚太海事安全战略,该战略强调加强美国盟国及伙伴国的领海权意识。

  透明度并不是万灵药,而不透明也并不总是等同于不确定性这个在国际关系中尤其令人头痛的问题。此外,美国及其他国家如何处理减少地区不透明性的任务至关重要:美国不作对等要求的单方面的透明度措施也许只会让美国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不会对地区环境有任何改变。但是我认为,只要透明度仍然是美国政策的一项指导原则,那么总是存在保持乐观的一定理由。(编译/曹卫国)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