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放军老兵排雷:踩雷爆炸响 懵几秒庆幸脚还在(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12月07日 09:2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佩带新式排雷装具的官兵挺进雷场。

  “绣娘”曾是“雷大胆”

  “排雷必须胆大心细,探雷针一针针探遍雷场,就像在绣一幅十字绣!”将探雷与刺绣作比的,是扫雷三队队长、雷场铁汉蒋俊峰。

  他艺高人胆大,17年前,曾在未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仅用一把剪刀,就排除了70多枚地雷。此举在南陲雷场成为传奇。后来还因排雷任务完成出色,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那是1998年,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排雷作业已进入第二年。那时,蒋俊峰的身份是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四队一班长、代理一排长。

  那年年底,又是老兵退伍时节,扫雷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一起经历生死的10多名战友即将退伍返乡。告别雷场之际,他们向排长蒋俊峰提了个请求:希望带几枚处理过的地雷回乡做纪念。

  这可难办!平时排除的地雷,都按规定上交处理了。而战友又将离队,哪里找那么多地雷啊?可是,拒绝这些老兵吧,蒋俊峰又过意不去。

  “找几个地雷还难得倒排雷兵?雷场满地都是雷,现取去!”一天早饭后,趁着部队正在休整,蒋俊峰背着队领导,穿着大短裤就悄悄潜入了雷场。

  蒋俊峰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以及一个准备装地雷的军用黄脸盆和塑料桶。

  不久,蒋俊峰哼着小曲回来了!脸盆和桶里面,满满装了70多枚地雷。

  指挥部领导知道后,狠狠批评了蒋俊峰,但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艺高胆大的可爱排雷兵。

  这一经历,并非蒋俊峰引以为傲的谈资,而是成为他为排雷兵上课的反面教材。“排雷要遵规守纪,要拿出女人绣花的万分仔细来对待!”他告诫大家。

  今天,尽管已10多年没碰过地雷,但蒋俊峰仍信心满满。排雷兵对手中武器的运用技巧以及与人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探雷器与地雷之间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他分析,根据经验,南陲雷场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左右,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探雷器与地雷太近会触爆地雷,太远了又影响探雷效果。

  “扫雷耙之间的间隔,就是官兵残疾与健全的距离。”排雷兵拿着扫雷耙将雷场扫一遍,这是排雷的重要一道程序。如果扫雷耙之间的距离过大,有地雷漏网,就可能有百姓和官兵会触雷致残。

  “探雷针的位置,就是排雷兵第一落脚点的安全岛。”官兵进入雷场时,必须用探雷针探清楚落脚点是否有雷。这个落脚点找准之后,雷场勘察、设置爆破筒和雷场救护等环节,才有安全保证。

  “再安全的防护装具,也抵不过具备精湛的排雷技术,拥有再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勇往直前的气概!”当年的蒋俊峰,每次进雷场都冲在前面。今天,当再次肩负起这一危险的使命,他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当年的雷场之行,承载着蒋俊峰与其父亲共同的梦想。当时作为基层部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士兵,蒋俊峰不但自己写了上雷场的申请书,父亲也主动帮他写了请战书。

  今日已不同往昔。蒋俊峰的哥哥在2005年去世后,60岁的父亲悲痛欲绝,几乎一夜头发全白,对蒋俊峰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也更加依赖。因此,蒋俊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至今仍不敢告诉父亲。就连父亲70岁生日,蒋俊峰也没敢回去为其庆生,就怕走漏风声。

  “希望父亲得知我参加排雷任务的那天,就是我们任务完成庆功的那一天!”

  那一天的情景,蒋俊峰已反复憧憬过:父亲正像平常一样看着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里,他和战友们并肩走过雷场,以中国排雷兵特有的方式,向世界自豪地宣告祖国南陲雷患的彻底终结。

  他要用探雷针,为父亲刺出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场十字绣!

  这幅雷场十字绣,也是蒋俊峰准备补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