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军报谈构建军事职业文化:现行人才制度有积弊

2016年01月13日 09:4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强军梦里的职业荣光

  从军是天底下最为特殊、最为神圣的崇高职业。板荡动乱之际尽显忠诚之志,战火纷飞之中彰显英雄之风,和平安定之时凸显奉献之美。

  千百年来,军人以其坚定信念、崇高气节、忠勇精神、顽强作风和自律意识,铸就了其独有的、令人景仰和行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文化,深刻影响着历代优秀军人的军旅生涯。

  当前,改革大潮正起,强军号角嘹亮。构建与改革强军相适应的军事职业文化,培塑能够担当起强军兴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必将有精彩华章,必将有壮丽回响。

  (一)

  一流的军事职业文化,塑造一流的职业军人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融入了一个集体就是融入了一段历史。

  人与职业的结合是一种文化行为。埃德加·施恩教授在其著作《职业动力论》中指出:“职业文化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有三重意义:第一,自我知觉到的才干与能力;第二,自我知觉到的动机与需要;第三,自我知觉到的态度与价值观。”军人在从事军事活动时,获得了自己的职业属性和职业认同,具备了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形成了一定的职业规范,最终凝聚形成军事职业文化,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等。

  军事职业文化是军人区别于其他社会从业人员的内在规定和重要标识。我国古代兵书对此多有论及:《阵记》道:“吴子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子有耻,必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大足以战,小足以守。”《孙子兵法》对军人规定了“智、信、仁、勇、严”的标准,并提出凡将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家之宝也。”《曾胡治兵语录》指出:“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由是可知:军人的职业操守与战争胜负及国家兴衰等具有直接关系。而实质上,军人的职业操守又是深深扎根于其武德伦理和军事文化,溯源于对军人职业价值取向的文化自觉。一流的军事职业文化,能够塑造一流的职业军人。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以伟大战争实践和思想探索成果,引领和塑造了人民军队特有的职业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勇于担当、忠于职守、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最可爱的人”。老红军秦林桐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的时候,当被问及到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时,他依然铿锵有力地回答说:“中央红军是毛主席创立的,打倒地主、国民党和封建势力,解放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所以说,参加这样的队伍,从事这样的事业,死了也是光荣的。”他告诉记者,为了不当俘虏,红军战士都准备了两颗手榴弹,一旦自己受了伤,一个是为了炸敌人,另一个是为自己准备。正是这坚定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铸就了这支军队不畏强暴、敢战敢胜的制胜密码和文化积淀,一直赓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还有一位老红军周克柳,全国解放后他关注的仍然是国际、国内时事战事,谈论的仍然是如何攻城、如何防守、如何阻击、如何苦练杀敌本领……即使是离休后,依然“三句话不离本行”,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老在98岁高龄时说,“军人嘛,不琢磨打仗琢磨啥!”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军人职业的使命所系、光荣所在。人民解放军还有一位一生未经历战争,却一生为未来战争准备不已的军官苏宁。他从军23载,都枕着叠放军装的梆硬的包袱皮睡觉,别人整晚整晚聊天看电视,留连于餐厅歌厅舞厅,他整晚整晚缩在简陋的小屋里,泡方便面就咸菜研究军事学术,点半截蜡烛研究高技术战争。可见,用青春乃至生命为军人职业作注解,为战争准备作奉献,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始终都闪耀着熠熠光芒。

  军事职业文化与军人的战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它包含着对义与利、得与失、家与国、生与死、胜与败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自觉,它规定了军人的政治方向,标定了军人的价值追求,划定了军人的道德标准,明确了军人的素质要求。身在其中,必受其染;融入其中,日有增益。

  过去在刀光剑影的血色弥漫处、在顽强惨烈的征战厮杀中,今天在备战练战的火热实践中、在平凡岗位的忘我奉献中,所凝结成的精神特质和职业品格,为构建当代军事职业文化注入了最为纯正的基因和深厚的积淀。面对当前的改革大潮,我们要革弊鼎新,也要坚守传承,熔铸适合改革强军需要的军事职业文化,为培塑“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丰厚滋养,为培养一流的军人、打造一流的军队提供先进思想引领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

  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催生新的军事职业文化

  文化的价值在于以其丰富的复杂性为未来的变革提供启示。同时,新的变革又为文化的丰富提供了实践的经验和积淀。

  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推进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力量是多元的,诸如技术发展进步、军人素质提升、竞争环境变化、政策制度保障等,这些力量要形成和发挥总体功效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得到文化力量的支持。历史学家戴维·兰德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是举足轻重的因素。”同样,军队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先进军事文化的哺育和滋养。

  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潮流,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必然会催生体现军人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军事职业文化,以激活军队每一个细胞,使军官、士官、文职人员等各个群体具有更强的职业认同感,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发挥更强的主体作用,凝聚更强的协同意识,形成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求。

  1870年,平时不设军师编制、战时临时编组的法国军队,遭遇实行军官职业化制度的普鲁士军队,能征善战的法国兵竟出人意料地惨败投降,导致法国的欧洲霸权旁落,引起世界各国的震动。由此,以专业化为显著特征的军官职业化制度逐渐被欧洲国家所采用,开启了近现代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的创新之路。美国人曾经通过一个统计数据来证明实行军事职业化的好处:在实行征兵制时期,美军在朝鲜战场死亡3万多人,在越南战场死亡4万多人。而在实行志愿兵役制时期,在海湾战争中死于战场的人数为293人,在阿富汗战争中死亡147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于正面战场的只有137人。他们由此认为职业化军人的个体素质和战斗能力较征兵制时期大有进步。

  亨廷顿在《军人与国家》一书中指出,军人与工人不一样,工人依据市场原则,以劳动换取金钱;而军人依据价值原则,以生命换取国家的尊严。在美国人看来,美军的职业文化是由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压倒性的胜利来定义的,再由对大战役的历史认知来塑造。军事职业文化的本质在于引导每名军人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到军队建设上,始终把打仗求胜作为终身职业。曾与美国人并肩作战的一名英国军官感慨道:“美国人是解析家。他们对待战争如同对待任何其他行业;他们将他分解至种种根本成分,撤去表面的东西,界定各类任务和职能,将每个人当作要在某种复杂工业流程中起一份特定作用的人那般予以训练。确实,美国的基本训练犹如一条传送带,不过终端输出的是士兵,而不是汽车。”在不少人看来,这种职业文化让美国军人更多的关注专业和打仗。尼古拉斯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步枪兵,曾参加越南战争,32岁退役后成为足病医生。2004年,已经52岁的他重返战场,成为阿富汗前线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只是一名陆军上士。

  我军现行人才制度体系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骡马化、摩托化、半机械化条件下,受军队技术基础条件的限制,各项具体制度也主要以职务为主线来设计安排,人才考评、培训、交流、后备等直接指向于职务晋升,工资、住房、医疗等也与职务捆绑过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官兵的职业发展观,容易把官兵主要精力吸引到外在职务发展上,由此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积弊。从职业的角度来思考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推进军事从业人员的职位分类精细化、发展前景透明化、培养使用专业化以及管理保障规范化,强化打仗能力导向,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选择。改革适逢其需,改革正当其时!

  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呼唤和催生着新的军事职业文化。这种新的军事职业文化至少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外在性地表现为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的科学合理,使每名军官、士官、文职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军事职业素养;二是内在性地表现为人民军队应具有的精气神和好样子,使从业的军队人员始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过硬的战斗作风和崇高的道德水准。

  (三)

  努力培塑担当强军兴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改革强军决定着军事职业文化的方向,军事职业文化的内蕴是实现改革强军战略的重要支撑。

  构建与改革强军相适应的军事职业文化是我军战胜强大敌人的制胜密码,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精神利刃,是彰显先进军事文化特质的形象标识,是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动力引擎。它凝结着先进军事文化的精髓要义和核心主旨,承载着军人立身、立志、立德、立业的价值表达和价值引领。

  面对当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焦点更加聚焦在“军人素质”上。军事职业文化作为协调组织行动、指导军人成长的“黏合剂”,作为提高整体职业素养、提升官兵全面素质的“催化剂”,已然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其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它与军事斗争成败的关系依然密切如斯。

  军事职业文化促进军队整体意志的形成,在于其本身的整合功能。恩格斯早就指出:“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只有充分释放军事职业文化的引领功能、规范功能、塑造功能,努力培塑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才能够真正地担当起改革强军的历史重任。

  王树增在《朝鲜战争》的开篇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负伤后复员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在广播里听到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赴朝鲜战场路过武汉的消息,他只留了一封信给未婚妻,便归队奔赴战场,最终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使命召唤,责任使然,绝对服从,义无反顾,这就是一名普通中国军人的朴素职业文化观。

  翻开我军历史画卷,从革命年代的舍生忘死,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无私奉献,无不凝聚着这样的灵魂和信念。他们把听党指挥融入血液、刻进灵魂,始终做到信念如磐、永不叛党;把报效国家视为军人操守的基本职业要求,始终做到为国奉献、无怨无悔;把热爱人民凝成品格、化为行动,始终做到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誓死捍卫人民的利益,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以文化人,为战育人,方能塑造打赢之师。要着力用军事职业文化雕镌官兵把打仗当主业的职业认同,把打赢当事业的职业品格。诸葛亮曾有言:“若有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多待夕矣。”古往今来,军人为战争而生,战斗和准备战斗是军人应有的正常状态。市场经济蓬勃发展,30多年无战事,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不能沾沾自染于“听惯梨园歌管声,不识旌旗与弓箭”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而应时刻浸润于“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的战备文化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斗文化。历史表明:血性是会夭折的,需要养护,需要培育;血性是会沉睡的,需要唤醒,需要点燃。军事职业文化必须着力滋养培塑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担当,常思忘战之危,常怀闻战之喜,常修能战之事,常做胜战之功,让改革中解放和发展出来的战斗力得到充分彰显和释放。

  强军的荣光在那些为打仗奉献终身的人身上绽放,胜利的女神总是向那些为打赢燃烧自己生命的人微笑。随着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军队现代组织形态的逐步构建,军人的职业、专业、事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军事专业的细化带来了职业观的变化,操枪弄炮、摸爬滚打者有之,测控计算、兵棋推演者有之,投身科研、教学育人者有之,他们都是强军的一分子。国防大学副教授张国春,作为我国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演习系统研发核心人员,从兵棋研发工程启动那天起,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白加黑”“五加二”成为常态,甚至在被癌魔吞噬记忆残缺的情况下,还始终忘不了兵棋。他是一名永远冲锋在前的“棋兵”,用生命践行了矢志强军的诺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虽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同样不辱使命。

  当前,我们正携手奋进于改革强军的途中,正处于一个放飞梦想的时代,前方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舞台。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荣光。

  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誓将此生付强军!(余远来)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