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告

九旬老兵向朱德塑像敬礼:总司令,我又看您来了

2016年09月06日 13:31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 

  ■老战友话当年,谈笑风生(右为李玉庆)。

  昨日,退休军人李女士在朋友圈晒出由中央军委为她的父亲李玉庆老兵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她说,9月3日,是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呼吁大家不忘过去,铭记历史。这条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八年抗战艰苦卓绝,一朝胜利拨云见日!世人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抗战老兵的宝贵精神!昨日上午,记者走近李玉庆老人,认真聆听老人和他的战友讲解战争年代的故事,深入了解抗战老兵传奇的经历,同时呼吁更多的人要牢记抗战英雄,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图 本报记者 董世杰 通讯员 李欣冉

  现场

  特殊的敬礼:九旬老兵向朱德塑像敬礼

  昨日清晨,阳光明媚,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营区的朱德阅兵塑像前,一位九旬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到这里。突然他从轮椅上慢慢地站了起来,甚至拒绝家人搀扶,颤颤巍巍地走上台阶。满头银发的老人挺直了那已经佝偻的腰背,成立正姿势面对着朱德总司令的塑像,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他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礼毕之后,老人对着塑像挥手,同时也是在自言自语:“总司令,我又看您来了……”此时,老人的两行浊泪已顺着布满皱纹的脸滑下。看到身边的家人在注视他,老人赶紧悄悄地用手拭去泪水。

  这位老人,就是戎马一生的李玉庆,退休之前,在陆军指挥学院从事政治教研工作。已经95岁的李玉庆,1938年参军,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李玉庆和他的部队当时一直活跃在鲁西地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所有的抗日将士一样,他用自己血气方刚的青春征战沙场,抗击日军侵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刚参军时:“满缸运动”说不尽的军民鱼水情

  昨日上午10时许,从军队营区回到住处,李玉庆老人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说不完的话。

  “那时候,八路军对老百姓可好哩……”耳朵已经有些不太灵敏的李玉庆回忆道。“每次,八路军路过村子,从来不打扰老百姓,都是铺着席子在场院里睡觉。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去当兵打仗了,重活农活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干,八路军来了,把重活都给干了。我就感觉,这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就应该为老百姓们干点实事儿!”

  据李玉庆老人回忆,他参军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鲁西地区抗击日军侵略。当时八路军战士们再苦再累,也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我记得那时候,部队里搞‘满缸运动’,只要到一个村庄,就帮当地老百姓们把水缸挑满水,帮他们把院子扫干净……有个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八路军就是她们的亲人……”说到这里,李玉庆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由于李玉庆老人的年岁大了,时间也过于久远,一些事情的细节和具体的时间都记不太清楚了,但是老人嘴里一直念着这样一句话:“军民鱼水情谊深,军队和咱老百姓是一家人!”

  艰苦抗战中:风沙当武器 耍得敌人团团转

  李玉庆说,1942年他们在河南范县一带战斗,当时范县是个沙土窝。“沙子很大,记得有一次,去执行任务,赶上刮大风,还差点被埋在外面,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他回忆道,还有一次刮起大风,风沙很大,第二天起来,床上的沙土一层厚,出去一看,两尺高的麦子只剩麦穗还露在外面。

  “不过大风沙也有好处,和敌人打游击战的时候比较方便,部队白天就在黄河滩里挖个洞,到了夜晚,敌人一来就打伏击战,很安全,耍得敌人团团转。后来,独立营在渡黄河的时候,为了轻装前进,就把重武器埋在黄河道的沙土下面,带不走也不留给敌人。独立营在郓城打敌人时缴获了一门步兵炮,那是冀鲁豫惟一的一门炮,敌人扫荡的时候就找那门炮,埋在沙里,谁也看不到,日本鬼子也找不到。” 说到这里,老人家像个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千钧一发际:巧妙突破合围 与敌人擦肩而过

  1942年,李玉庆老人亲身经历了日军九二七大扫荡。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李玉庆时任八路军115师鲁西军区二分区范县独立营总支书记,“当时独立营驻扎在旧范县城(现在的范县城已经向北迁移)北边,头天晚上就听说敌人增兵,第二天拂晓独立营开始向南转移。走了10公里之后,又听说南边也发现情况,部队就停下来继续侦察。一会儿又报告东边发现了情况,当时就觉得情况紧张了。三方面都发现敌情,接着西边又报告发现敌机,四面有情况,才知道敌人是大举进攻。”李玉庆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说道。

  李玉庆老人说,之后独立营就不再往前走了。当时独立营一共300余人,武器装备也比较差,他们在对情况研究之后觉得形势不好,于是决定回头再往北去。

  “为什么再回头往北走呢?”李玉庆老人喝了口水,继续说道,“敌人的合围有个特点,他们合围要按时,按计划到达合围地点。事后得知他们的目标是旧范县城南边一个当时还不出名的村庄甘草崮堆村。”

  李玉庆说,当时高粱和玉米都收了,虽然还有豆子,但豆子很矮,隔着不远就能看到敌人,敌人也能看到独立营,部队就这么突围出去了,也没有伤亡。

  那时的通讯条件很差,突破敌人合围的第二天,李玉庆才听说敌人已经完成了铁壁合围。被一路驱赶并最后合围在甘草崮堆村的有很多老百姓,还有鲁西军区二分区独立旅政委曾四益带领的两个主力连、两个轮训队约700人,他们正在返回根据地的路上,恰好被堵到范县,但他们是主力部队,武器精良,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重围,还带出了一大批被围群众。但当地的区委、机关牺牲比较大。“疯狂的日本鬼子屠杀了被他们铁壁合围驱赶到合围圈里的大批群众和地方机关干部,有许多人。”

  “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回想起那种惨烈悲壮的情景。我想,凡是身临其境或知道这一事件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李玉庆老人神色凝重地说道。

  共叙战友情:九旬之年把酒共话戎马生涯

  说起李玉庆的好搭档张平,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96岁的张平也是一位抗日老战士,他是李玉庆在鲁西地区参加“反扫荡”时的好搭档,也是一辈子的好战友。张平行事雷厉风行,做事果断,是个令人有些“害怕”的连长。组织上多次派了几名指导员,到张平所带的连队,可他们都因不适应张平的行事风格而离开。直到李玉庆来到连里,二人一刚一柔,一文一武,配合得十分默契。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两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义无反顾地保家卫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昨日中午,这一对老战友又坐在一起吃火锅。张平的老伴儿招呼着大家入席,老哥俩相互搀扶着入了座。

  “他脾气好,关键时候,还能给我提点意见,我就是喜欢和他一起打仗、工作,很爽快!”已经96岁的张平拍拍身旁老战友的肩膀,仿佛时光回到了多年前的战斗岁月。

  “我们在一起打仗没几年,就分开了。兵荒马乱的,这一别就是四十多年!”张平老人给自己的老搭档夹了一筷子羊肉,感慨道。

  张平老人说,二人分开之后就失去了联系。80年代,他调回石家庄工作,一次闲来无事,随手翻了翻干部花名册,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李玉庆……”张平反复念着这个名字,往日点点滴滴的回忆在一瞬间苏醒,他连忙按着名字后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是李玉庆吗?你这家伙还活着?……”失去联系四十多年的这位老战友,电话里激动得大喊起来。之后,二人久别重逢,这种喜悦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陪伴的时光。如今,两位老人现在还住在一个大院,退休之后,他们经常一起散步遛弯儿,斗嘴解闷儿。

  “老伴儿,拿点酒来!”张平老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军人特有的豪爽大气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他端起一杯烈酒敬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搭档,同时也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铭记抗战史:不忘过去从尊重老兵做起

  李玉庆的女儿李女士也是一名退休军人,她于去年将父亲所在的干休所内11名抗战老兵的手印一一收集,填写表格,到所里盖好章后,送到位于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馆。在建川博物馆,有抗战老兵的手印广场,广场上立着一排排“手印墙”,上面刻着抗战老兵的手印,标注着姓名,为的是让世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遗憾的是,在李女士还没能把托朋友拍的手印墙的照片洗印出来时,就有一位抗战老兵去世了。到了2016年,又有两位老人离开了人世,当年的抗战老兵已经不多了。

  “民族气节不能丢,国耻奇辱不能忘!我们应该记住这些老兵,他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太多了……我们必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让他们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李女士铿锵有力地说道,深邃而坚定的目光望向洒满阳光的远方。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