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维族班长创全军纪录 11次发射23枚导弹全摧毁目标

2016年09月20日 08:36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图片摄影:银文邦

  人物小传:木塔里蒲·阿不都拉 陆军第21集团军某高炮团导弹三连班长,维吾尔族。入伍4年来,他先后参加“贺兰-砺剑”“2015陆空对抗”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创造了11次实弹发射23枚导弹全部摧毁目标的全军纪录,被上级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他扎根军营成长成才的精彩印记定格在新一代青年官兵的心中,提振着新一代青年官兵的精气神。

  莽莽昆仑,风大雪急。突然,野战指控屏幕上几个白点由远而近快速移动。

  “10000米、8000米……请求攻击!”

  “攻击!”这时,只见一个黑黢黢脸庞、体格健硕的下士扛着某新型导弹发射筒跃出战壕果断扣下发射扳机。“嗖!”“嗖!”一枚枚导弹呼啸着直捣目标,让一架架“敌机”在空中开花。

  他就是被官兵誉为“导弹金刚”的某高炮团导弹三连维吾尔族班长木塔里蒲·阿不都拉。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出生在新疆于田县兰干乡英库勒拜什村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人家,他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慧和勇敢。从上小学到高中,他不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被乡亲们夸赞是“智勇双全的巴拉木”。

  巴拉木是维吾尔族长辈对优秀晚辈的爱称。这个少年能在长辈心中烙下“智勇双全”的印象,这还得从他小时候一段智斗猛蛇的经历说起。如今面对面听他娓娓道来,仍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记得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的一片荒地里‘捉迷藏’,突然一声凄厉的哭泣从茂密的草丛中传来……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呼救方向跑去,只见一条胳膊粗的大灰蛇正缠住库尔班的双腿,那不断吞吐着的血红舌头阴森可怖……”

  木塔里蒲·阿不都拉顿时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身边的小伙伴们,有的被吓得号啕大哭起来,有的干脆拔腿逃跑了。缠绕是蛇类特有的“绞杀”技能,如不果断采取措施营救,库尔班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

  “蛇都怕火,用火驱蛇!”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脑袋里灵光一现,就立即行动起来。他带领胡西塔尔捡来一把干草,简单地扎成小火把,迅速点燃后对准蛇头猛刺,没想到这一招真管用,大灰蛇因受不了烟熏火燎,很快松开库尔班逃之夭夭。

  “我娃能从蛇口脱险,多亏了这个智勇双全的巴拉木!”库尔班的父母感激不已,他们拉着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手一遍一遍地念叨着,“巴拉木亚克西!”

  少年时的聪慧之光,如同当年救人时的小火把,在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成长之路上越燃越旺。

  2011年仲夏,木塔里蒲·阿不都拉以维语579分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少数民族班。当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将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敲锣打鼓送到英库勒拜什村时,全村人像过古尔邦节一样奔走相告。

  “你是村里第一个考入名牌大学的巴拉木,是全村人的骄傲。”买买提大叔高兴得拉着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手,带领全村人跳起了欢快的赛乃姆。

  “我是去上大学还是去参军?”那晚,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坐在自家小院里几乎一夜未眠,他在人生的路口进行着艰难的选择。

  “我要去当兵!”第二天一大早,当他把这一决定告诉家人时,体弱多病的母亲泪如泉涌:“你为啥不去上大学,非要去当兵呢?这是大不孝啊!”

  “你真是个书呆子,还是另有打算呢?”他不同常人的想法,也让不少亲朋好友感到匪夷所思。

  “放弃上大学,我很惋惜;但如果放弃这次当兵的机会,我会遗憾终生。”那天,他双膝跪在母亲病床前说:“从军既是我人生的梦想,也是阿达的遗愿,还请阿妈支持孩儿。”

  英库勒拜什村夜色如墨,一片静寂。突然,猝不及防的一声低沉闷雷,将小院里沉思的他惊得站了起来。

  “人到苦恼时,歌声最解忧。”在倾盆而至的大雨中,他大声唱起了父亲阿不都拉·阿西木生前最喜欢的《歌唱解放军》:“我们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解放军/你们用双手把那祖国的道路洒满鲜花……”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我弃学从军主要源自阿达的耳濡目染和我对军人的崇敬。”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说:“我阿达曾经是一名边防军人,他各项训练成绩都‘亚克西’,还荣立过二等功。2009年3月,阿达因肺癌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把我拉到病床前说,‘木塔,我一直想让你去当兵,我可能看不到你穿军装的样子了,将来有机会你一定要去当兵,像阿达一样立军功。’阿达的话语始终在我耳旁萦绕不散。”

  “阿达,你在天堂还好吗?”歌声穿过雨幕,他似乎听到父亲鼓励的话语:“你的选择没有错,我支持你!”

  图片摄影:银文邦

  最美的风景,往往在下一站

  2012年11月,边城于田,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哐当!哐当!”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和新战友走走停停,在戈壁滩上晃悠了8天7夜,才来到民族英雄岳飞当年叱咤风云的地方——贺兰山古战场。

  “排成一路,下车!”木塔里蒲·阿不都拉一个箭步跨到了站台上,先伸了个懒腰,然后将冻得发麻的双脚跺了跺,想让全身的血液随着自己的梦想一起流动起来。

  刚下火车,又乘汽车。一辆军用大卡车继续载着他和其他7名维吾尔族战友沿着戈壁滩上特有的“搓板路”,一路向东疾驰。

  看着窗外越来越荒凉的景色,对军营满怀期待的新兵们有些失落。“这鬼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还塞上明珠?”一个胡子拉碴的“巴郎子”率先打破了车厢里的寂静。顿时,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新兵蛋子活络了起来:“我看,这里比我们南疆还苦;乖乖,既来之则安之,图舒服你就不要来当兵……”

  不知过了多久,军用大卡车突然一个大拐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扇大门矗立眼前,门上“钢铁利剑团”五个大字遒劲有力。

  “他们说的话,我们一句都听不懂。”一下车,几个维吾尔族新战友就遇到了难题。他们又是比划,又是拍胸脯,急得抓耳挠腮,但是接站的老兵们同样没有一个人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

  这是一段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至今忘不了的尴尬经历:“那段时间,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战友们有的谈学习体会,有的搞主题演讲,可我们8个人既不识汉字也不懂汉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憋屈得很。”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自己不比别人笨,堂堂七尺男儿怎能让‘话’给憋死?”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自言自语,“一个少数民族战士,如果听不懂汉语,讲不好汉语,就像黑暗中找不到太阳,不可能当好兵的。”

  就在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语言关这道坎跨过去。”打那以后,厚厚一本《维汉字典》成为木塔里蒲·阿不都拉随身携带的“红宝书”,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汉字、练普通话上。

  “你这么胡折腾,究竟为什么?”有战友发问。

  他笑呵呵地回答:“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一个人只要有恒心,就能数清天上的星星’。”短短1个月,他凭着超强的意志和记忆力,硬是将3000多个常用汉字背得滚瓜烂熟。

  新训结束时,他字正腔圆地用汉语为战友们即兴演讲:“看着北斗星走/身处黑夜不迷路/跟着党走/一路光明会幸福……”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新兵下连后,适逢团里开展“学主席讲话、当打赢先锋”活动,几个维吾尔族战友由于汉语学得不好,正为跟不上学习进度发愁。

  “能不能把重要讲话翻译成维语,方便维吾尔族战友学习。”训练间隙,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找到连队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放开手脚干,你肯定行!”连队干部的鼓励,点燃了他翻译的热情。但这对于初学汉语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晚上,他总是一个人待在学习室“孤灯奋战”。

  “最美的风景,往往在下一站。”让连队官兵佩服的是,他仅用10天时间,就翻译出一本两万余字的维汉双语理论学习小册子,送给维吾尔族战友们。

  “能为战友做点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在连队葡萄架下,我听他讲述了翻译维汉双语理论学习小册子时的心得体会。

  “有时翻译一句话,你虽然心里清楚,但是按照汉语字面意思译成维语后,就变成另外一种意思。”他说,“比如,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成维语就很难理解,但我把它译成维吾尔族谚语‘没有意义的青春如同河滩上的乱石’,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每跨越一次挑战,就积攒一份人生历练

  浓眉大眼、机敏的神态、利落的身手……第一次见到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是在“钢铁利剑团”的军事技能比武现场,他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维吾尔族青年特有的灵气与刚毅。

  “400米障碍,他看一遍示范动作就轻松跑下全程;轻武器实弹射击,他首次操枪就打出了45环……”说起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航模班长任亚军竖起了大拇指:脑瓜子灵、记忆力好、模仿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叭!”那天,随着发令枪的一声脆响,他一个箭步冲出战壕,从5公里越野到步枪精度射击,从手榴弹投掷到战术基础动作,从仰卧起坐到俯卧撑,单杠卷身上、跳木马……他一气呵成。

  比武结束,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成绩惊艳全团:“5公里越野第一名、手榴弹投掷71.5米、单杠卷身上63个……13个竞赛课目,他取得了10个第一、3个第二的优异成绩,成为当之无愧的‘全能冠军’。”

  数载艰辛,换来此刻荣耀。这个“全能冠军”太珍贵了,珍贵得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说:“那天,我站在领奖台上手足无措,都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当战友们将我高高举起抛向天空,用军营中特殊方式为自己祝贺时,我禁不住泪如雨下。”

  “每跨越一次挑战,就积攒一份人生历练。”说起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总是轻描淡写、寥寥几句带过,但谈起自己“败走麦城”的经历,他话匣子一打开就直奔主题:“那是下连后全团组织的一次尖子兵武装越野竞赛性考核,导弹连派我参加,令战友们意想不到的是,我却在那次考核中意外出局。”

  “失败是弱者的绊脚石,是强者的垫脚石。”他像“蹦豆子”似的,从嘴里一字一句吐出这番感悟:“一个勇敢的士兵,既要有敢打必胜的信心,更要有能打胜仗的本领。”

  舍我其谁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战友们都知晓,木塔里蒲·阿不都拉不仅“脑瓜子”好,而且肯吃苦、善钻研。

  说起他苦练加巧练,战友们有说不完的故事。

  3年前的一个早春,在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心里又腾升起一团火:“去教导队集训,全面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然而,进教导队的摸底考核,惊出他一身冷汗:自己除了体能类课目略占优势外,军事理论测试勉强及格。

  “没问清道路,就别急着登程。”他把这句维吾尔族谚语写在笔记本扉页上,并时常提醒自己:“训练想要少走弯路,就要多开动脑筋。”为了尽快把自己的“短处变长”,他向自己的潜能发起了挑战。

  “简直就是个奇迹,他居然将砖头一样厚的军事理论读本的主要内容背记得滚瓜烂熟。”导弹连黄班长说:“这小子悟性太好了,训练课目一看就会、一练就精。”

  “四会”教学能力是教导队集训的重点,他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可距离上台讲课还有很大差距。在教练班长的指导下,他每天对着镜子、含着水果糖练口型、练发音。某型武器系统概述课目包含的专业词汇多、读起来很拗口,他就查字典、加音注,一段一段地熟记精背。

  “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你只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艰辛努力,就能达到行业的顶尖。这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学导弹也是一样。”说出这番高见,他满脸的阳光灿烂。

  第一次来到模拟训练室时,面对密密麻麻的各色导弹线路,他显得异常兴奋:“就这么几组电路,还想难住我?”战友们调侃他说:“吹牛不上税,你就放开吹吧!”他的回答很自信:“没有金刚钻,我就不敢揽这瓷器活!”

  按常规,每个导弹手必须要经历“两个月时间学理论、一个月时间练操作、一个月时间上实装”的训练模式。可是,让大家吃惊的是,他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将普通士兵4个月时间所训的内容全部“拿下”,以全优的成绩荣获“利剑军校最佳学员”殊荣。

  吃得苦中苦,方为强中强

  金秋,是个收获的季节。团里的“骆驼大道”两边,百花争艳,瓜果飘香。

  “王班长,首发命中目标!”“小李,一箭射穿两机!”演练现场,捷报频传。一时间,导弹手成为官兵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明星”,也无意间拨动了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心弦。

  “指导员,我想打导弹!”从“利剑军校”毕业分到导弹三连没几天,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就找到指导员王冰请战。

  “他行吗?”起初,导弹三连的干部骨干并不怎么看好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有时也性格倔犟固执,还是慎重点的好?”三连的干部骨干一时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得很激烈。

  “当导弹操作手很辛苦,你还是放弃的好?”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摇头谢绝了:“吃得苦中苦,方为强中强。”最终,导弹三连还是同意了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请求。

  月上树梢,漠风如刀。一双磨出了鱼肚白的陆战鞋,踩在戈壁滩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战位。

  那年6月,团组织导弹射手选拔竞赛,为即将展开的实兵实弹演习作准备。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毅然报名参加,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知道新兵打实弹,这在全团还真是个新鲜事。”

  有战士私下议论:“一个新兵蛋子,刚学会‘走’就想‘跑’,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可是木塔里蒲·阿不都拉不为所动。他只要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去挑战。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后,他凭着“弹无虚发,弹响靶落”的战绩,入选团“导弹人才方阵”。

  莽莽昆仑,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扛起导弹发射筒再次出发,探寻“如何在恶劣天候下快速跟踪瞄准目标”的制胜之道。

  第一次严寒条件下导弹操作训练,由于天气异常寒冷,一个小时下来,他的右手食指与导弹扳机冻得粘到了一起。他稍用力便撕扯掉一层皮。

  “都说十指连心,你休息两天再练吧!”指导员好心劝他,可他完全没有“领情”的意思。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他的脸颊被强紫外线重度灼伤,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双手冻得像发起的“馒头”……正是凭着这股子拼劲,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训练难题。

  “一个优秀导弹手,不仅要胆大心细,更要技压群雄。”在训练经验介绍会上,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动情地说:“你要是没有嚼过黄连之苦,就不可能尝出哈密瓜之甜啊!”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那年7月,是个“桑拿天”。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参加团里导弹专业比武竞赛,与全团百余名优秀导弹“神射手”同台竞技,他以绝对优势夺得“神射手”桂冠。

  在团“神射手”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这样点评他:“你的脸蛋,是全团最黑的;你手上的老茧,是全团最厚的;你身上的伤疤,是全团最多的;你的迷彩服,也是全团磨得最破的……你无愧‘导弹金刚’之美誉!”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只说了一句:“心随导弹一起飞,当兵就要当标兵!”

  导弹不能脱靶,人生不能偏航

  “有人说导弹兵傻/一年四季藏在山沟里射太阳/有人说导弹兵苦/战风斗沙誓与强敌比高下/我说/导弹兵个个心向党/人人扎根战位写荣光……”那年古尔邦节,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在贺兰山某演兵场,啃着干挂面,写下这首理想腾升、激情四射的边塞诗新作。

  仗打了5天4夜,生死博弈仍在继续。由于“敌”持续火力封锁,造成红方的补给链一时中断。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所在班与红方的大部队失去联系。

  在炮火纷飞的实兵演练现场,且不说沙尘遮日,单说“炸点显示”就够提心吊胆的了,稍不留心,就很可能踩上“地雷”粉身碎骨。3天断水断粮,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和班里7名战友,渴时扒开沙丘吮潮气,饿时只能干啃唯一可吃的几包挂面充饥。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勇往直前,率领全班携手并肩,坚守在红方阵地3昼夜。

  勇者无畏,强者无敌。一次,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在参加上级组织的“陆空对抗演习”中,由于当天演练地域飞沙走石,光线昏暗,加之高原高寒,空气稀薄,一架架“敌机”借雪雾遮障一会儿攀升、一会儿掠线巡飞,伺机对我地面综合攻击群实施空中摧毁式打击。

  “利剑,我是01,猎鹰行动,开始!”闻令,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带领全班迅速占领导弹发射阵地。

  “连长,狡猾的‘敌机’上下翻飞,很难锁定目标!”真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想到他好不容易将“敌机”锁定在“十字线”内准备击发,没想到导弹发射系统发生故障,导致贻误战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那些日子,木塔里蒲·阿不都拉的心情格外沉重:“我最大的失误就是过于自信,对恶劣复杂天候条件下导弹实射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此次演练功亏一篑的主要原因!”

  尽管压力空前,挑战巨大,木塔里蒲·阿不都拉仍然信心十足。他在连队军事训练分析会上说:“导弹不能脱靶,人生不能偏航!”

  说到做到。他首先把突破口定在“发现即摧毁”上。为了提高复杂天候下导弹截获目标的准确率,他就从雨天、雪天、雾天、风沙天,高温、严寒等一个个“意外情况”练起,很快掌握了快速搜索目标、快速锁定目标、快速摧毁目标的导弹“秒杀”绝技。

  “每发射一次导弹,其实就是一次人生的积累。”在硝烟弥漫的演兵场,木塔里蒲·阿不都拉这样说。

  清晨,风雪高原某演兵场,豆大的沙石拍打在演练官兵的脸上钻心的痛。

  “东南方向发现敌机数架,一班迅速前出……”“截获目标!”正当木塔里蒲·阿不都拉准备按下发射按钮时,天气突变,暴风骤雪遮天蔽日,瞄准镜里目标消失。

  这对于首次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参加导弹实射任务的木塔里蒲·阿不都拉来说,很富有挑战性,“木塔加油!木塔加油!”许多官兵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目标锁定!”“发射!”他果断扣下扳机,只听“嗖!嗖!”几声巨响,一枚枚导弹呼啸着扑向“敌机”。

  “木塔,来一个!”那天晚上,整个“野营村”都沸腾了。在战友们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中,他铿锵有力唱起了《强军战歌》:“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

  (侯国荣)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