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型指挥系统瘫痪官兵独立修好 上级厂家称没想到

2016年10月11日 08:4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初秋,喀喇昆仑腹地,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悄然打响。第21集团军某防空旅指挥车内,荧屏闪烁,键盘声声。突然,某新型指挥系统陷入瘫痪。危急时刻,助理工程师徐厚发手提工具箱,快步奔向“中军帐”。经过一番干脆利落的维修,指挥系统起死回生。

  这一幕,让保障席上上级领导和厂家连连称赞:“真没想到,部队官兵竟然能独立排除这个故障!”

  这一幕,对于该旅领导来说却在意料之中。“军民融合为防空利剑注入澎湃推力。”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之路,解决了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诸多瓶颈问题。

  借梯登高加速人才成长

  两年前,某型信息化装备列装,该旅上下欢欣鼓舞。不久后,烦恼便接踵而至:能操作懂维修的新型装备保障人才奇缺!

  以往,装备维修保障骨干都是靠老班长手把手教带出来的。然而,时间不等人,面对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的时限,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这次探索中暴露出培养周期长的短板。

  “维修保障难题不解决,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议训会上,该旅领导的话引起了大家反思。

  “培养新装备维修人才,我们的师资、技术、场地和设备等条件有限,仅依靠部队自身力量是做不好的……”反思中,借助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厂家的技术资源,培养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思路渐渐清晰。如今,该旅主动和防空兵指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共育人才机制,形成全方位、大范围、持久性的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寓民于军让维修集约高效

  如何让装备维修保障更高效?

  一次培训,该旅工程师袁涛被某研究所正在研发的新装备维修保障一体化数据库所吸引:“这个数据库能够辅助装备维修保障的自动决策,实现资源的快速重组和维修的快速响应。”

  “取经”归来,一份报告呈到该旅领导的案头。该旅领导拍板让袁涛放手干。最终,在研究所专家指导下,袁涛带着32名技术骨干连续攻关,终于建成了《新装备维修保障一体化数据库》。

  为了让数据库尽快活起来,他们把新装备列装以来积累的操作技巧、常见故障处置、日常维护保养等资料,区分成20多类100多个项目制成标准数据录入库中,使新装备维修保障实现从操作使用到维修保障全部数据的查询、修改和添加功能。

  能力升级扔掉保障“拐杖”

  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让该旅导弹营营长贾二勇记忆犹新。

  新装备列装一个月,该旅就奔赴千里外的大漠,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兵实弹对抗演习。演习中,某型雷达突然出现故障。幸亏厂家技术人员指导及时,才没有贻误战机。

  “如果没有厂家这根‘拐杖’怎么办?”担任分队指挥的该旅领导深刻认识到,一天不丢掉“拐杖”,一天就没有真正的打赢底气。

  为此,他们一方面强化数据采集和分析,不断更新战场维修保障数据库,为骨干提升战场抢修能力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严格规章制度,细化训练课目,制订安全操作流程,打牢官兵标准化维修保障的理念。

  前不久,该旅举办新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研讨会。会上,该旅领导在介绍军民融合成果时说:“随着军民融合越来越深入,装备维修保障上我们会扔掉更多‘拐杖’!”(马斌 本报特约记者 相双喜)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