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空轻骑蹈浪来——东海舰队航空兵某直升机团建设纪实

2017年08月01日 1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海空轻骑蹈浪来——东海舰队航空兵某直升机团建设纪实
    图为夜航现场。 蔡博 摄

  中新网宁波8月1日电(记者 林波)东海某海域,云飞浪卷,波诡云谲。一架直升机掠海飞行,直扑预定海区,超低空悬停、吊放声纳、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反潜指挥长迅速判明潜艇活动轨迹,潜伏在水下的“巨鲨”被直升机准确定位。

  “猎鲨”成功的是东海舰队航空兵某直升机团,近年来,他们不断深化实战化训练,搜索救援、侦察反潜等能力不断提升,被誉为“海空轻骑兵”。

  引进新装备更需掌握新技术

  “这次演习多亏了这套系统!”在上级组织的某次舰机联合实兵对抗演习复盘会上,该团新装备的远程支援系统受到在场官兵的一致赞扬。

  “这套系统是联接舰艇和本场的音视频交互系统,方便岸上力量指导舰上机组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该团副团长谈春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引进新装备更需掌握新技术,这是该团秉持的作风。

  这个作风要得益于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在外国专家保障期内的一次飞行,时任该团团长的赵建华在悬停课目训练时,发现直升机慢慢后退。而在问题分析会上,外国专家没等他们开口就断言是“飞行员操纵不当”。

  该团高工黄晓翔据理力争:“是计算机出现问题,不是飞行员操纵问题!”在事实面前,外国专家松口同意对设备进行检测,而故障确如黄晓翔分析的一样。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新装备技术,否则将永远受制于人!”团装备技术研讨会上,团党委达成一致共识。

图为夜航现场。 蔡博 摄
图为夜航现场。 蔡博 摄

  为此,空勤、地勤同时成立理论攻关小组,先后制定、修改和完善《某型反潜直升机飞行训练大纲》等5部20余册120多万字的飞行训练教材和飞行保障细则。

  针对某型引进电源系统综合检测装置,他们由装备处高工黄晓翔牵头,经过一年多的集智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不仅实现了数字化,而且精度更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今,他们具备了完全独立自主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首次亚丁湾护航、奥运安保、演习演练、搜索救援等重大任务。

  训练好更需实际操纵好

  除了掌握新技术之外,该团也注重实际操纵。

  以某次海上飞行训练为例,当时,直升机发动机突然停车。

  单发动机功率有限,在海上飞行极度危险,必须迅速着舰。直升机单发着舰,对舰艇横摇和纵摇要求高,不仅航向、航速要稳定,载舰还必须与风向形成一定夹角,稍有不慎直升机将失速,后果不堪设想。

  在前两次着舰均不成功的情况下,机长孙自武与机组成员沉着冷静,重新建立航线,下降高度。50米、25米、10米……孙自武抓住军舰相对平稳的瞬间,找准恰当的角度迅速下滑、切入,一个漂亮的下降,最终稳稳降落在飞行甲板上。

  这次生死迫降,不仅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还创下海军航空兵“单台发动机飞行,单台发动机大重量、大速度和载舰高航速下着舰”4项新纪录,孙自武也被记一等功。

  事实上,反潜训练是该团的使命课题,武备操纵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团队战斗力的建设。他们专门成立了水文环境研究小组,积极组织全体武备操纵员研究学习海洋水文、水声知识,强化听音训练;加强理论学习,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结合的办法,邀请兄弟部队、学院教授、水声科研研究所专家授课,介绍潜艇战术思想,讲解听音判型要领,同时派员去潜艇部队取经。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来,该团涌现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倪容、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李洪雷,一等功臣孙自武、于涛和海军优秀指挥军官赵建华等一大批优秀飞行员和先进个人。

  空中精飞更需海上能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舰载直升机一直是舰上的“稀客”,经常是有任务就来,完成任务就走。舰载机驻舰时间短,舰机缺乏深度磨合,严重制约战斗力提升。

  前几年,中国海军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突破这一“瓶颈”,建立舰机长期捆绑一体训练机制,该团成为探索舰载机长期驻舰训练机制的试点单位。

  他们将舰载直升机和飞行员、领航员、地勤人员从岸基“移”至舰艇,在舰艇统一指挥和管理下长期开展训练、教育等活动,定期进行轮换。为解决机组驻舰时间短、改装培养周期长等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瓶颈”问题,他们积极转变组训模式,将直升机上舰驻巢,通过以老带新、轮换滚动、长期驻舰,年均组织着舰训练次数大幅提高,组训效益和实战化水平明显提升。

  团长陈晓青告诉记者,驻舰训练期间他们天天在舰上“过夜”,这已成该团的常态。他们组织飞行人员积极进行理论准备和适应性训练,对着舰训练的诸多难题逐项进行专题研究、科学论证,反复模拟演练,制定出多种特情处置方案。团领导带领飞行经验丰富的技术尖子率先试飞,然后分批次逐个训练,逐个突破,帮助飞行员成功闯过道道险关。

  既练空中飞,又练海上捕。如今,该团不但飞行技术好,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们能够分辨出各种水声信号,掌握了各海区水文条件,具备了昼夜间反潜、护航反潜等能力。(完)

【编辑:刘湃】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