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为成品油调价设置“地板价” 同时宣布下调油价

2016年01月14日 10: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安蓓、陈炜伟)国家发展改革委13日称,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下限,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当国际市场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同时,宣布降低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与“地板价”接轨。

  此次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35元,测算到全国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1元和0.11元。

  此前我国已经为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每桶130美元的调控上限,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是为了减轻国际市场油价过高或过低对国内市场的负面影响。

  国家发改委同时称,此次随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完善,决定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一是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主要是考虑国内液化石油气供应充足,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低于国家规定的上限价格水平。二是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将目前由国家发改委印发调价通知改为以信息稿形式对外发布调价信息。

油价调整为何要设“地板价”?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安蓓、陈炜伟)设定“地板价”,其目的是在原油价格过低时,维持成品油价格稳定,从而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石油企业以炼油利润支持原油正常勘探开发,维持整个行业稳定运行。

  国家发改委表示,每桶40美元的标准是综合考虑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国际市场油价长期走势,以及我国能源政策等因素确定的。

  有国际机构统计,目前英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是52.50美元,巴西接近49美元,加拿大约为41美元,美国近36美元。而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这样的产油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还不到10美元。据了解,我国主要石油公司的原油开采成本超过每桶50美元。“‘地板价’的明确,让市场有了预期,有利于批发价格保持稳定,最终有利于稳定市场供应。”市场机构金银岛副总裁钟健说。

  国家发改委同时宣布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明确当国际市场油价低于调控下限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油品质量及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等方面,国家批准以后才能使用。记者了解到,关于风险准备金的相关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中。

能否趁低油价大量进口石油?


  也有人提出,既然国际油价这么低,为何不干脆多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石油,减少国内资源开采?

  大庆油田一位技术人员说,从技术上看,人为关闭正常生产的油井可不像水龙头一拧就关。不仅已投入的大量设备和前期资金将废弃,而且地下开发中形成的压裂系统,在油井关停后就会破坏,再恢复需要巨大投入。

  “原油开采是个系统工程。如果大量减少国内资源开采,将对地方经济和下游配套行业造成巨大打击,并影响就业。”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家祥说。

  事实上,我国原油进口量仍在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对外依存度约为60%。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原油3.4亿吨,比2014年多进口2700多万吨。

市场化改革还将有哪些动作?


  国家发改委同时宣布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并将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的发布形式由调价文件改为只发布信息稿。“从调价文件到只发信息稿,形式的改变意味着成品油定价中的行政化色彩正在淡化。”钟健说,但市场化的步伐还应有实质性推进。

  国家发改委日前就推进成品油价格进一步市场化召开座谈会。记者了解到,有会议代表建议选择部分省份如山东、广东试点,成品油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不再定价。

  “人为设定的价格只是模拟市场,永远跟不上真正的市场。”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说,成品油价格放开涉及利益复杂。此举是希望通过试点辐射带动周边,最终倒逼全国成品油市场的放开。

  从长期来看,全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步伐,取决于油气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记者了解到,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油气体制改革年内有望“破题”。

  当前,沿海地区走私成品油现象严重,有担心认为“地板价”的设置会进一步扩大走私利润。安讯思能源副总裁廖娜认为,成品油走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成品油消费税在出厂环节征收。“一吨汽油中消费税高达2000多元,走私利润超过30%。”她建议,政府在严厉打击走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将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到加油站环节。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