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81岁少庄主重返杭州刘庄 西湖第一名园成国宾馆

2011年01月27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昔日刘庄少庄主刘启言重返刘庄(西湖国宾馆)作 者:严格
    昔日刘庄少庄主刘启言重返刘庄(西湖国宾馆),其背后假山为刘庄原物 作 者:严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杭州1月27日电(记者严格)26日,81岁的刘启言走在杭州西湖国宾馆的临湖小径,迎面而来的宾客和服务生大多不知道,这位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60多年前曾经是这里的少庄主,那时,这里是号称“西湖第一名园”的杭州私家园林刘庄。

  刘庄位于杭州西湖丁家山,建造于1905年,前清进士刘学询也就是刘启言的父亲是刘庄的第一位主人,刘庄三面临湖,一面靠山, 当时共有土地面积39.86公顷,建筑1369平方米,庭院面积达36万平方米。因环境优美,建筑精致,陈设典雅而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

  刘启言1930年出生于刘庄,其时父亲刘学询75岁,刘启言5岁时父亲过世。1950年他参军离开刘庄,其后母亲将刘庄捐赠给国家,2002年刘启言第一次重返刘庄,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西湖国宾馆。

  走在刘庄,81岁的刘启言告诉记者,由于经过多次改建,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刘庄的地表建筑了,走到一处假山,上面镌刻着吴昌硕题写的的“擅叶”二字,刘驻足,“这是刘庄旧物”。

  走到湖滨的一片草坪,对面两三百米处就是西湖苏堤,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所在,曾在刘庄生活过近20年的刘启言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老刘庄主体建筑所在,他小时候就住在这里,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苏堤望山桥,所以他的住处就叫望山楼,放学回来,他骑车到苏堤,对着刘庄喊一嗓子,就会有家人放船过来把他接回家。

  刘启言回忆,这一组岭南风格建筑都是临湖而建,由几个院落组成,有书房、卧室、客厅、水榭等几十间,其中多个水榭都是在西湖中建基墩搭建在湖面上,外面还有回廊,这样不管晴雨都可以赏景,正对苏堤春晓,南侧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远眺宝石流霞,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这里是刘庄最黄金的地方”,刘启言对于刘庄以后改建拆除了年久失修老建筑颇为遗憾,“如果能够修旧如旧多好"。

  不过刘启言也认为作为私家园林和国宾馆因为服务对象不同会有所区别。

  1950年高三学生刘启言参军离开刘庄,他觉得那时刘庄已经开始破败,建筑年久失修,父亲去世后家里靠典当、出租房产为生,常住刘庄只有他和母亲以及几个佣人,所其母亲1953年将刘庄捐赠给国家。

  但对于刘庄以后的命运,刘启言也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获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

  据浙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强透露,毛泽东主席生前曾53次亲临浙江,在浙江度过了785个日日夜夜,还在杭州先后32次会见了来自28个国家的40批重要外宾,其中杭州刘庄就是其主要下榻处之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就是在杭州刘庄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而当时毛泽东在杭州刘庄的下榻处,据考证就是原来刘庄老庄主刘学询的书房和卧室。

  据刘启言回忆,其父亲的书房和卧室就在临湖主体建筑中,呈7字形,东面临湖,内设寝床、衣柜、硕大书案和资料柜均为中式红木家具,另外一张巨大的沙发躺椅和一套西式沙发组合放在临湖一角,还有供取暖的西式壁炉,墙上悬挂油画,可谓中西合璧。

  而书房和卧室隔壁是”湖山春晓”水榭,呈品字形突出湖上,三面临湖,这是主人会见贵宾之处。

  据当时刘庄警卫汪龙和告诉中新网记者,1953年毛泽东解放后第一次来杭州时就住在刘庄,在汪龙和的记忆里,当时的刘庄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是破烂不堪的。“那时候的刘庄只有一层楼,刮风的时候楼板都在响。”

  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被被称为“改变世界七天”,而这改变世界7天中的一天,就在杭州刘庄。西湖国宾馆副总经理张建雄告诉记者,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访问杭州就住在现在一号楼的甲部,基辛格和随行人员则住在一号楼乙部。

  据浙江日报记载: 1972年2月27日凌晨5时,周恩来、基辛格来到刘庄八角楼,在这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

  而刘庄一号楼,据刘庄少庄主刘启言回忆,这里原来是刘庄的迎宾楼,专为接待来宾而建,临湖还有私家码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改建为一号楼,而一号楼中的八角楼,他觉得和老刘庄湖山春晓水榭很像。

  刘启言1950年参军离开刘庄,其后转业赴柴达木勘探石油,60年代退职回到祖籍广东斗门平沙农场,现定居在珠海,住处为80平米左右的公寓。

  对于百年刘庄的变迁,81岁的刘启言很坦然,他认为世间万物盛衰都有周期,昔日私家园林刘庄能够见证了新中国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刘庄后人,他觉得也是“与有荣焉。”(完)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