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银发浪潮”快速奔向中国 医养合一成养老新趋势

2011年09月05日 09:2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发浪潮”快速奔向中国医养合一成养老新趋势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万亿:养老业遍地金币谁来捡 

  编者按:“家家都有老,人人会变老,不知孝敬老,不是好领导。”一位基层人士总结的20字孝老箴言诙谐生动、颇有道理。其实,如何养老、孝老不光是领导干部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为,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老人。

  当前,“银发浪潮”正快速向中国奔涌而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为13.4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即称为老龄社会。

  发展老龄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据权威部门测算,未来不到4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由于我国多数属于“421”式家庭结构,届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养老问题的顺利解决,不仅决定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龄化社会也给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养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扩大社会就业大有裨益。据估算,从2010年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将从2000万人激增到7800万人,提高就业率约2%以上。如果按照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3∶1的比例配备,仅此一项就能增加就业1000多万人。

  同时,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预计未来2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对GDP的拉动作用将会十分明显。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养老产业将是一个充满无限发展潜力的产业,一个闪耀着银色光辉、充满着幸福感与责任感的产业,一个让普天下儿女期待与牵挂的产业。从更高的层次看,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领域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未来,中国的养老产业不光是要照顾好老人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心理上的呵护以及全面的关怀,让每个老人都能在体面与尊严、健康与快乐中走过人生最后的旅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业究竟需要解决哪些最迫切的问题?半月谈记者奔赴各地进行了深入调查。(《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9期)

  社会资本,亟待撬动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期。与庞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养老业的供给仍然存在较大缺口。破解这一难题,除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以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老龄产业是关键所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社会资本对于投资养老产业态度并不积极。

  政府补贴购买保险,化解养老机构意外风险

  “能养小,不养老”是当前很多社会投资者的心态。山西省老龄委副主任续爱峰说,在多数投资者眼里,养老机构就是个“烫手山芋”。老人像小孩,却比小孩更难伺候;发展养老机构不仅格外辛苦,还容易出现老年人意外伤害等风险。而意外风险解决机制的缺失,加剧了民资对进入养老产业的心理抗拒。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甘肃兰州一家老年公寓2006年运营至今,因各种老人意外赔付就达到90多万元。由于没有保险理赔,这笔高额支出都得由这家公寓自身承担。这种“骑虎难下”的例子在已涉足养老产业者中非常普遍。

  山西太原市一家老年公寓入住老人向记者反映,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都很好,就是收的保证金有点多。记者看到,这家养老院收取的保证金从一万元至数万元不等,而且明码标价。太原一家在当地口碑较好的托老院也向每位老人收取1500元的医疗备用金,属于当地此类收费较低的。

  养老机构称,收取保证金、医疗备用金是因为自己也有难处。一位经营者说,老人一旦出现意外,无法判定究竟是何方责任,最后往往要养老院来承担。“养老院需要把这个风险承担起来,但我们确实承担不起。”

  为了自我保护,一些养老机构普遍加强了对老人入住的审核要求,甚至拒绝收住失能失智老人。

  半月谈记者走访一些保险公司了解到,保险方只给能走动的老人上保险,并且有明确的年龄限制。而恰恰相反的是,上了年纪、失能失智的老人却是最需要保险的。这对矛盾得不到解决,进一步限制了养老产业的延伸发展。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曾琦分析,在高风险、低回报的养老产业现状下,相应风险解决机制的缺失,将更多的社会资金挡在了养老产业的门外。

  上海市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周海旺说,较早于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采用政府埋单的方式给老人上意外伤害保险。我国可根据国情,借鉴工会部门“职工大病互助”的方式,强制规定企事业单位购买老人意外伤害保险,以降低政府的经济负担。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建议,建立健全商业保险机制以分担养老机构风险,同时政府要对承担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大家提供社区养老服务。

  盘活土地资源,破解养老机构用地难

  “如果再没有政策,不出5年,我们的三处养老院就只剩下一处了。”太原市“比家美”托老院总经理杨玉龙说。1999年,他和姐姐杨喜凤相继开办了三家养老院,到目前为止,这三处中有两处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

  土地问题不仅让杨玉龙这样的投资者感到巨大压力,也让一些城市老龄工作者头疼。南京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郑峰说,市民希望发展身边的养老院、托老所,但鼓楼区26.6平方公里土地已开发完,想增加床位很难。

  上海中心城区徐汇区老龄人口占比已达到24.66%。徐汇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周凤萍说,养老床位急需增加,但徐汇区已没有土地资源,过去几年曾对原有养老机构、旧厂房、幼儿园进行了改建,现在这些“存量”已全部用完。

  “如在郊区增加养老床位,因交通、医疗不便,不受老年人欢迎。”周凤萍说,“进养老院的老人很多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医疗条件较为看重,而最好的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城区。”

  在甘肃兰州、山西太原等地,半月谈记者发现,养老院、老年公寓大都被“挤”到了城市的边缘地带。号称甘肃最大的老年公寓——阳光老年公寓就在兰州市郊东面一片黄土山之间,偏僻难找。

  业界专家分析,土地之所以成为城市养老吸纳民间资本的一道坎,不仅在于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与养老的公益性、微利性有冲突,还与过去城市规划对养老欠考虑有关。

  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破解横亘在社会资本面前的这道坎,当前需要出台更灵活的土地政策,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专家介绍,民办养老机构虽说带有公益性,但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国土资源部第9号令规定,是不能获得划拨用地的。要解决养老这类微利、带有公益性的行业用地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新的政策。

  一些养老机构投资者、老龄工作者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民办养老机构都是租赁土地,这往往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政府在这方面也应出台一些灵活政策,简化审批程序,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另外,在新的小区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应要求预留养老用地。 

  加大扶持力度,让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

  山西一家托老院在当地小有名气,创办者因爱心呵护老人曾受到多次表彰,但记者在此采访时,托老院的简陋和拮据令人心酸:一架由经营者自己设计制作的“简易送饭梯”虽已锈迹斑斑,却仍在使用。

  “这里收住的九成以上都是失能失智老人,通过送饭梯,老人们就能尽快吃到热腾腾的饭。”这位经营者说,自制送饭梯只能用来送饭,不能乘人。买部电梯对公办养老院来说不算难事,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

  多头管理、水电补贴落实不到位、硬件建设落后等,都是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他们认为,养老院无论民办、公办,都应有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但两者却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民营的主要是硬件跟不上,公办公营也面临种种问题。”一位业内人士主张养老机构应走“公办民营”或“民办公助”的路子,应该给予民办养老机构相关补助以及水电优惠。但现在一些地方补助太少、太低,甚至还有规模限制。

  太原市老龄委副主任韩永兴等多位专家认为,在理顺民办养老机构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应该借鉴和推广重庆、上海等地对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提供一次性补助和年度运营费补助等做法,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维介绍,在上海,中标政府养老服务项目的养老机构一般会赢得政府20%至30%的启动资金,但因项目启动人力成本等过高,许多机构仍无力支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银行,通过银行向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发放贷款。” (半月谈记者 刘翔霄 朱国亮 王骏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