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残疾夫妇建起6层高民房 曾几个月没钱买肉菜

2011年09月13日 16:1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什么叫“身残志坚” 什么叫“勤劳致富” 什么叫“夫妻同心”

  永康一对残疾夫妇,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他失聪,她腿残

  俩人在永康市中心盖起6层小楼

  “我是缙云人,永康话说得还可以吧。”47岁的李瑞芳和丈夫在永康市经济开发区经营一个冷饮摊,多年摆小摊,她也练就了好口才。

  李瑞芳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行走不便;她55岁的丈夫则丧失听力,言语不便。

  但这对残疾夫妻,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把生活过得顺起来了,而且还在永康市中心位置永三中路,建起了一幢6层高的民房,也许它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在这个地段,想必价值也不菲。

  “别人造房子最多一两年,可我们差不多建了10年啊!”李瑞芳感叹。

  没钱买肉菜,几个月喝梅干菜汤

  23岁时,李瑞芳和丈夫周祝胜认识,谈起了恋爱。

  “我知道他有残疾,而且家里很穷,但我就是看中他能吃苦、老实,以后肯定会疼我。”李瑞芳说。

  婚后,他们开始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没新屋,就窝在20来个平方米的老房里,公公患偏瘫要照顾,到处要用钱,可两个人有残疾,工作难找。

  实在没钱买肉买菜,就一连几个月喝梅干菜汤,人都虚得快走不动路了。儿子上幼儿园时,学费八九百元,家里实在掏不出,夫妻俩最后只能向信用社贷款。

  工作不好找,夫妇俩便开始挑担子做买卖。李瑞芳还记得那天早上,她挑着担子,跛着脚,顾不得旁人讶异的目光,大大方方地喊出了一句句“卖瓜子,卖汽水喽”——生意就这样开张了。

  后来,夫妻俩也开过店,亏过钱,然后又摆小摊。

  十年艰辛,往事历历在目,“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我在永三中路摆砂锅摊,一天忙下来,回家时发现脚趾都没感觉了,是被冻伤的。”李瑞芳说,那个时候,自己也没觉得有多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儿子还小,为了这个家,必须咬牙坚持多赚钱。

  十年建好房,真正有个家了

  由于老房拆迁,他们得自己筹钱建新房。建造一幢房子,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这对于一对残疾夫妇来说,困难可想而知,“我们硬着头皮,借了10多万元外债,无论如何也要把房子盖上去!”

  当时,造房子的黄沙是赊账的,水泥也是赊账的。

  为了省钱,夫妻俩也不敢花钱雇人,李瑞芳和丈夫自己挑着砖块、沙石在工地上跑,把肩膀都磨破了。尤其是李瑞芳,自己走路都不利索,在担子的重压下,差点没累得趴在地上。

  此后数年间,夫妻俩一边做小买卖一边造房子,所赚取的钱,一半还债,一半用来造房子,一点一滴、添砖加瓦,用蜗牛似的速度,终于盖好了新房!

  前后掐指一算,这幢楼房差不多建造了10年之久,“有了房子,就算是真正有个家了。”

  夫妻都残疾,但从不向人求助

  日子从艰难到慢慢平顺,可李瑞芳他们却从不求助。

  “有人说,残疾人可以找残联或者民政部门求助,但我嫁到永康都这么多年了,根本不清楚这两个部门的位置在哪里。”李瑞芳笑言。

  “其实,也不是一次受人帮助都没有。”李瑞芳提起了在三中路摆摊时的一件事,城管部门开展摊位整治行动,然而得知他们的情况后,不仅没有取消其摆摊资格,还主动减免了一半摊位费。那唯一一次的“受惠”,两人记得牢牢的。

  到了今天,生活在李瑞芳夫妻面前呈现出更加温暖的一面。

  “儿子大学毕业即将开始创业,老公有了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家里的楼房也能出租,赚一些钱。”李瑞芳却闲不住,冷饮摊摆摆,一天也有几十、上百元的收入,不过现在的她可能不光是为了赚钱了。“我最看不惯那些整天伸手讨钱的人。我们是残疾人不假,但只要脑子还正常,双手还能干活,为啥就不能比正常人过得更好呢?”(本报通讯员 王晓鸣 本报记者 胡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