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家详解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五大看点

专家详解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五大看点

2020年04月09日 14:23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专业人士详解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五大看点——

  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看不见的防线”事关民生福祉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李晨琰

  和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展开斗争,公共卫生这道防线至关重要——平时“看不见”,却是不折不扣的战“疫”利器。

  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昨天,《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公布。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台,将为上海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构筑起一道怎样的防线?昨天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专业人士带来看点详解。

  更灵敏高效的“指挥部” 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如何应对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和挑战?副市长宗明介绍,从这次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看,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防控体系,只有防控体系坚强有力、防控指挥灵敏高效,才能更有效快速地应对重大突发疫情。

  因此,上海 “公共卫生建设20条”将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放在四方面、20条具体任务的首位。高标准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承担起更灵敏、快速启动的 “指挥部”的作用。

  具体来说,上海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强调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集中统一。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涉及面广,集中统一是整个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提出,必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

  第二个关键点是智慧高效。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实现当前态势全面感知、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智能预判。

  第三个关键点是完善制度和预案,主要是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并建立定期修订制度,按事件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相应的应对处置方案。

  更强大的应急防控能力 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对完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上海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方面,还会有怎样的改进和考虑?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称,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是整个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次疫情防控情况看,上海未来在这一能力建设上还要加快推进,“软硬兼施”。

  硬件方面,上海将进一步做强各级疾控中心、传染病定点医院,也将同步做强各级综合医院的传染科或感染科建设,进一步建设发热门诊、社区发热哨点等。

  软件上,说的则是人才储备,上海将鼓励医学院校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点开展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卫生应急管理、消毒与病媒控制、寄生虫病、食品与环境卫生、心理与精神卫生等学科建设,支持医院感(传)染、呼吸、急危重症学科发展。

  与此配套,未来,上海还将择优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才计划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更专业的疾病防控网络 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对于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同等重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上海若想在未来打造更为专业高效化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加强:

  首先,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市区二级疾控中心为纵向,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为横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吴凡表示,总体来说,上海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基础比较好,但要使网络协调高效运行,还要不断调整、优化体制机制,适应当今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需要。

  其次,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核心能力。吴凡认为,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一锤定音”的实验室检定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信息利用与循证决策能力等五大能力不可或缺。

  最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软硬件建设。上海不仅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疾控机构硬件设施升级,更要注重软件“人才”的培养。吴凡认为,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融合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学科融合人才,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全领域、具备多种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精英。

  当然,战胜疫情最核心的还是科技。吴凡指出,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关键在于平时的布局和储备。比如,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的基地建设,从基础到应用的科研项目布局,先进技术和领军人才的储备。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和协同攻关机制,确保战时科技攻关指挥有序、行动协调、保障有力。

  更智慧的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基于天气和气候的基准传染病预警预报体系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热门诊监测预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付晨介绍,我国在2003年“非典”之后就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2004年开始覆盖全国。“目前该直报系统主要覆盖39种法定传染病,但对于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敏感性仍有不足。”付晨表示,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已经从三方面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完善。具体而言:

  首先,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监测敏感度。其次,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在医疗机构的应用部署。助力医疗机构智能化触发传染病报告的流程,提高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和报告率。第三,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机制。“将关口前移,防止‘火苗’变‘火灾’。”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的颁布对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付晨称,市疾控中心将从三方面完善体系:在现有病例监测、症候群监测基础上,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完善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探索对于“苗子事件”的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加强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此外,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数据,市疾控中心还将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

  更长效的全民“防疫力” 把健康教育和文明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整个抗疫过程中,市民的积极配合是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邬惊雷称,防疫期间,上海市民健康意识高涨,用科学素质与健康素养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成为上海市民防疫“四大法宝”,公筷公勺也成为上海“健康新食尚、餐饮风向标”。因此,下一步,上海市卫健委将建立更完善的群防群控机制,把上海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延续、固化,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常态长效之举。

  根据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上海将把健康教育和文明生活方式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科普体系,建立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公共卫生安全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家、教师等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