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移民走过十年 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西海固移民走过十年 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2009年05月20日 0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银川五月十九日电 题:西海固移民走过十年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十年,对于原籍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农民禹万喜来说,是小儿子从一岁长到十一岁,是从吃不饱肚子的国家扶贫对象到年收入过万的脱贫农户,也是他为摆脱贫困搬入西海固移民聚居区的第十年。

  记者今天来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此地长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早在一九七二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下辖七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政府确定“移民扶贫”思路,决定将当地民众迁入适宜耕作的黄河灌区。

  一九九九年,位于宁夏中部的西海固移民聚居区—红寺堡开发区成立。经过十年移民,这座总面积近两千平方公里的辖区现有近二十万人口(回族人口占百分之五十七),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禹万喜是移民区里不折不扣的第一代移民。一九九八年,在“红寺堡开发区”尚未正式挂牌之际,他就与另外一百五十多名回族同乡从西海固老家赶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然而,满心希望看到青山绿水的禹万喜发现,眼前的这片土地不仅没有树,甚至连草都没有,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让他转身就想回家。

  禹万喜的困惑正是很多早期移民的困惑:为何要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到一片荒芜的红寺堡?现任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委员、宣传部长孟志诚解释,虽然早年移民区荒漠连片,但地势平坦,距黄河四十公里,可以扬黄河之水建设灌区,移民区现已开发的四十万亩水浇地即是明证。  

  在黄河水的滋养下,种植业一直是多数西海固移民赖以为生的产业,近年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日益面临水源压力的移民区开始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据孟志诚介绍,目前移民区内多种吊瓜、辣椒,小番茄,葡萄、红枣等节水作物,耗水量仅是种植小麦、玉米的一半左右。

  除种植业,移民区另一重要产业是养殖业,这与有养殖传统的回族移民有关。身为回族的禹万喜即是一位养牛专业户,一年一头牛可为他带来两三千块钱收入,加上在种植业上的收入,现在禹万喜年收入过万,早将贫困甩在了身后。

  相关数据显示,二00八年红寺堡开发区农民人均收入为两千六百六十元,比移民前三、四百元的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现在的人均收入在宁夏还是中下水平,毕竟开发区才发展十年。”孟志诚说,“以前工作重点是搬迁安置,现在搬过来起码留得住,未来我们将着力通过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快移民的致富步伐。”(完)

【编辑:巫峰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