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吁重新考虑男女双职工格局 应有一方"主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作家吁重新考虑男女双职工格局 应有一方"主内"
2009年06月26日 11:23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男人的“贤淑”、“体贴”,在全中国是出了名的。据说不仅上海女人对此非常满意、非常自豪,而且西方女人也对其心仪不已。前不久上海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一项专门调查,就证实了这一点。

  这起码透露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在咱们中国,上海男人是最没有大男子主义作风的,也可以说是最具备现代男人综合素质的。不管全国其他地方的爷们儿怎么拿上海男人开涮,我还是觉得上海男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遗憾的是,上海男人的优秀有时并不彻底。据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市妇联儿童与家庭部发布的据说是“国内社会学领域首份”《父亲研究市政调查报告》称:“有三分之二的丈夫经常帮助妻子承担家务。”

  有三分之二的上海丈夫帮助老婆承担家务,还说人家“不彻底”?何以出此高论?

  就凭这句冠冕堂皇的“帮助妻子承担家务”。

  你看,“家务”是“妻子”的,妻是“家务”的主体;而“妻子”是丈夫的,夫是妻的主体。大丈夫能够放下架子帮助妻子承担原本只属于老婆而不属于自己的“家务”,那不简直类似于主人帮助仆人,近乎皇恩浩荡了吗?这是“帮助妻子承担家务”这句话暗含的潜意识。以如此观念和心态干家务,其实是拒绝义务和责任意识,“有心为善”的结果,不是认为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理所当然要承担家务的自觉行动。这样的“有心为善”虽然强于“不善”,但确实也“善”不到哪里去,不值得夸耀。

  上海作为中国的开明之地,观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中国作为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繁重的田间劳作不适宜女人承担,男人自然责无旁贷。而女人烧火做饭、纺线制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状态。几千年来,男耕女织,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分工,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了。

  问题在于,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文明的兴起,男女双职工局面的逐渐形成,女人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女人不仅“主内”,而且开始“主外”了。但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并未相应发生变化。不少大男人在“主外”的名义下煞有介事地东跑西颠,却一事无成,派头还不小,回到家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帮助妻子承担家务”的勾当自然不屑为之。而女人忙完了外头忙家里,双重的压力常常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丈夫有点“大男子主义”观念,但能够放下架子,屈就家务,当然让老婆感动不已,将其视为“最好的男人”———你看,我们聪明的上海兄弟就这么轻易地成了“最好的男人”。

  朱某不是上海人,但“帮助妻子承担家务”的事还是经常做的。不仅做,而且压根儿没觉得是“帮妻子”。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家务是我们共同的家务,承担家务自然就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固然“主外”,她在外面也没闲着。你说这个“家务”如果不是共同承担,那这个家还像个家样儿吗?所以,我尊重上海男人,但也不觉得他们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他们所为,是每个有教养的中国男人都应该做而且正在做的,不搞什么专题调查也罢,搞了反倒有点儿贻笑大方。

  我想说的是:在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男女双职工的格局其实真的可以重新考虑一下。从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男女双方如果有一方能够回到家来“主内”,既做好家务,又教育子女,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子女教育质量、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吗?但这要有个前提,就是社会要通过一定的工资制度,补偿此类家庭收入不足的亏欠。这样做,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当然也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利。值得认真思考研究一下。(朱铁志)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