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生活版图财富之变:从省吃俭用到多方生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60年生活版图财富之变:从省吃俭用到多方生财
2009年09月18日 10: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泛黄的纸张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单”,金额填写处手写着“肆圆”,广州市民崔卫国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多年的古董———一张1958年的存款单,这就是他和妻子当年的全部积蓄。

  眼下,就在崔卫国楼下的证券交易所里,每个交易日都会涌入大批形形色色的股民,他们盯着大屏幕上的股价信息,心情也动辄同坐过山车般忽上忽下。

  从一张存款单到跌跌涨涨的千余只股票,见证的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的巨大变迁。60年来,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财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财富来源渠道。

  新中国的建立,让曾经饱受屈辱、贫穷落后的神州大地踏上了改变“一穷二白”局面的伟大征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新中国迅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虽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商品采取统购统销、定点定额供给的办法,城乡居民家庭财富在较长时期内并没有较大增长,构成变化也不明显。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董航回忆说,一提到那时的家庭财产,最宝贵的无疑就是粮票和其他各种“票”;人们对“财富”的概念基本上是个空白,“甚至连发家致富这个观念都是被批判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还是城乡居民最急切拥有的家庭财产“谁家能有一两件,那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从那时起,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的财富观和家庭财产构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社会经济观念的闸门缓缓开启,国库券、债券、股票、外汇,多种多样的理财方式开始涌入普通人的生活。

  年过不惑的董航至今仍记得,1994年他怀揣东拼西凑来的6000元开始炒股时,“心里想的是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搏”的结果,让董航出乎意料———他很快“赚”来一辆崭新的变速自行车,1998年他用炒股赚来的4万块钱,加上其他积蓄,买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那是我成家后,第一次有‘创造历史’的感觉。”董航说。

  在财产增加、财富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中国人致富和理财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章惠如说,当时作为教师的她每月工资仅有38元,丈夫每月工资也不过76元,因为供养孩子、赡养老人,一直没攒下多少钱。

  “到了80年代,我们才算摆脱囊中羞涩的窘境,渐渐有了存款。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有钱就去存定期,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理财想法。”章惠如说。

  与父辈的省吃俭用相比,章惠如的儿子陈华可谓深谙理财之道“我不会再像父辈人那样把钱存起来单纯地拿利息,我赚到的钱20%用来买股票,10%买保险,10%买基金,还有一套房出租可以赚租金。”陈华说道。

  在儿子的影响下,如今章惠如也渐渐懂得了“投资”的意义,她说自己偶尔也会去银行买两三万元的定额基金,最近一次还赚了5000元。

  记者:毛一竹 王攀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