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打假人年收入超20万 生存空间已相当有限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武汉职业打假人年收入超20万 生存空间已相当有限
2009年10月09日 13:11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提起“职业打假人”,人们会想到十多年前的王海,他以购买假冒索尼耳机索赔200元出了名。如今又有一批“职业打假人”,在武汉活跃起来,不过他们出手打假的目标,主要不是假冒伪劣商品,而是商家的虚假广告宣传。

  来自武汉工商局的统计,今年前9月,“职业打假人”在全市“12315”投诉187笔,投诉案件索赔金额总和超过200万元。

  职业打假人究竟是如何在打假,高额索赔能否兑现?记者与工商执法部门连日来展开跟踪调查。

  紧盯“绿色”、“低糖”

  打虚假广告形成套路

  武昌区工商分局12315指挥中心主任余富介绍,两年前,被央视报道之后,武汉职业打假人士黄志宏直接出面减少了,更多是他的朋友和带出来的“徒弟”。

  例如,“80后”雷某今年单在武昌区就申诉、举报了49件涉嫌案件。“若从案件数量上来看,都快赶上分局的办案能手了。其实不光是武昌区,他们在各个城区不断投诉。”

  只要看到广告,职业打假人就不会轻易放过,商场内的广告、公共汽车的车身广告,都成了他要寻找的猎物。在司空见惯的广告中,他们只需看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广告的问题。

  入行不久的职业打假人徐某对记者称,“你看这一盒中秋月饼,广告宣称低糖,但是实际并未标注糖的含量;还有这个杯子,包装上宣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其实该厂家只有吸管获得驰名商标,驰名商标的头衔用在杯子上属于超范围使用;还有这个洪湖鱼,包装上宣传绿色、无污染,其实厂家没有获得有机认证,不能宣传天然、绿色等……”“这都是老师傅教出来的套路。”徐某称,街上成千上万的广告怎么可能一一看完,逛商场时就盯着这些字样去看去找,看了以后偷拍,购买保存记录,然后就去投诉、索赔。

  职业打假人往往针对的都是大企业,一些中小品牌根本不去惹。有些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去投诉他们,他们根本不在乎,往往得不偿失。

  71元鞋垫索赔1000元

  打假高手可年入20万

  只要找到广告漏洞,就等于找到挣钱的机会。“打假不是学雷锋,就是要让商家付出代价。”徐某毫不避讳地说。

  余富介绍,职业打假人的投诉,每笔都有赔偿要求,原来是消法规定提出“退一赔一”,现在多针对《食品安全法》要求“退一赔十”,还有不少提出千元左右的精神损失费。

  9月4日,武昌12315指挥中心接到雷某投诉:一品牌鞋垫上标称“纯天然鞋垫”、“绿色健康,激活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长期使用具有防足疾和保健功能”,广告不实,他已购买了71.2元的鞋垫,请工商部门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给投诉人,除了要求退一赔一外,还要赔偿差旅费、精神损失费1000元。

  司门口工商所分管消费维权的张副所长介绍,这个投诉已追查过了,是雷某在去年买的。当工商所正准备进一步调查时,雷某又发来短信说已经与商家私下协商解决了。

  记者几经辗转联系上该品牌的武汉代理商张颖。她对记者称,实际上今年这种鞋垫已经整改了,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广告语,厂家也授权她全权协调雷某的投诉,“他要几多就给几多,有什么办法呢。”张颖向记者提供一份收据显示,已支付给雷某1000元。“在职业打假人的投诉中,除了超市销售的日用百货外,更多是家电产品、金银珠宝首饰等,索赔金额更大。”余富说,据他掌握的情况,武汉有几个职业打假人,遇到打假高峰时,保守估计可年入20万元以上。

  只要一进场就被盯梢

  职业打假生存空间有限

  目前职业打假人从最初的单枪匹马,也进入公司化操作阶段,并且创办了相关网站,一面搜集市民的投诉搜集线索,同时也给打假提供网络媒体平台支持。

  这些职业打假人的经历,给人一种印象,钱来得很容易。徐某对记者说,其实挣这个钱蛮辛苦。除了面临赔钱的风险,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在不少超市、卖场,一些职业打假人已经被挂号,只要一进场,就会有不少超市工作人员全程盯防。

  9月28日,在中南路一家大型超市负责售后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就已经被职业打假人投诉4回了。现在对一些常来投诉的人都进行登记,要是来正常消费的欢迎,要是来搞事的,那只能对不起。”

  此外,职业打假人的投诉还常常面临“飞单”。今年7-8月,雷某在几家超市多次购买“公牛”牌转换器,并举报厂家在外包装上使用了“最大限度”这个绝对化用语,然后再连续投诉。但武昌区工商部门根据厂家提供的材料,对这些投诉都不予立案。

  只要存在虚假广告,就会有职业打假人生存空间。只不过,空间在逐渐缩小。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