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恐归族”为何害怕过年回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媒体调查:“恐归族”为何害怕过年回家
2010年01月25日 10: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回家过年吗?”随着春节的临近,这句话成为不少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春节的观念几乎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然而,在大部分人都积极地为一张回家的火车票而奔走时,却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恐惧回家,甚至干脆不回家,他们被一些媒体称为“恐归族”。

  他们为什么“恐归”?对“恐归族”的认识是否准确?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窘,没有工作太丢人

  “找不到工作,实在无颜见父母啊。”今年24岁的小王是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今年夏天就面临毕业。

  由于学习成绩一般、社会实践缺乏等诸多原因,小王在就业大军的优势并不明显。尽管他从2009年下半年就开始找工作,但直到现在仍然是毫无着落。

  小王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有一次,为了参加一个大型企业的最后一次面试,小王坐最便宜的硬座往返上海,可几天后还是接到了被拒的电话。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小王变得心灰意冷。他尤其不敢面对父母关切的询问,每次打电话都是只说几句就借故挂掉。

  眼看着班里的同学有一半已经找到了工作,小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回家后,问起我找工作情况的人肯定更多。就算回家,我也只打算在家里待三天就回来,早早回学校准备继续找工作吧。”

  烦,没有男友怎交差

  “不想回家,是因为今年还是不能给爸妈带回一个准女婿。”在北京某报社上班的魏小姐告诉记者。

  今年29岁的魏小姐是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在单位的工作也颇受好评。身为独生女的她,按理说本该开心回家陪父母过节,可一想到自己至今还单身一人,魏小姐心里又是另一番滋味。

  “虽然我并没觉得自己已经是‘剩女’了,可家里人却不这么想。他们总希望我能快点有个婚姻归宿,甚至总安排我在春节期间相亲。可他们不明白,这婚也不是想结就结的,要缘分也得讲条件。我自己也着急,他们比我更着急,年年盼,年年催,一到过年就提这茬儿,全家人都跟着郁闷!”

  而看到自己儿时的伙伴们大多都为人父母了,魏小姐心里多少也会感到有些失落。“想起这些烦心事,就不想回家了!”魏小姐说。

  累,奔波应酬难休息

  “不回老家了!过年回趟家,简直比打仗还累!”30多岁的马女士告诉记者。

  马女士和丈夫的老家都在山西一个小县城,双方的亲戚都很多。“光双方父母的兄弟姐妹就好几家,一天去一家,七天时间都不够!”

  几年前回老家的经历,让马女士至今记忆犹新。那次,好几年没回家的她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和丈夫开着新买的爱车回老家。按照当地风俗,马女士和丈夫要给双方亲友带一些礼物,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马女士往汽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北京特产和各种礼物,可回老家之后发现还是远远不够,最后又在当地超市买了很多礼物。那次回北京后,夫妻俩足足在家休息了两天,才缓过劲来。

  马女士坦言,有了孩子后,她就回过一次老家。如今,马女士的公公婆婆都在北京,加上可以趁五一、十一时回老家看望父母,她终于摆脱过年回家的烦恼了。

  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越是“恐归”越应“归”

  针对“恐归族”现象,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春节不想回家或者不回家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媒体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恐归族’恐怕不太合适。”詹国枢委员认为,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交通和通讯方式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也不像农耕时代那样困难。在这种大形势下,传统节日的淡化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我看来,躲不是上策,恐不是办法。越是‘恐归’的人,越应该回家。如果有时间、有条件,春节最好还是回家吧。”詹国枢委员认为,对于一些“恐归族”而言,回家也许有更多的机会。因找不到对象而回家的人也可以见见父母介绍的相亲对象,就算不合适也没有什么损失。因工作不如意的人可以听听父母长辈的意见,也许他们能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出出主意。(杨桦;奚冬琪)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