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百年商埠闹元宵民“艺”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山东百年商埠闹元宵民“艺”浓
2010年02月28日 2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周村2月28日电 题:百年商埠闹元宵民“艺”浓

  作者 杨东亮 孙德志

  看民俗扮玩,赏特色花灯,观广场文艺,听地道的五音戏。连日来,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山东周村,民俗扮玩、特色花灯、划旱船、跑竹马等民间艺术悉数登场闹元宵,近百民间老艺人各展身手,2010盏传统花灯竞相绽放,2000多名演员组成的38支演艺队伍游走于大街小巷,上百台机械灯和芯子演绎着别样风情。

  “民俗闹元宵”,是中国五大商派之一的鲁商发祥地周村这个“百年商埠”绵延了数千年的文化形态。每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周村大街小巷内大红的灯笼高高挂,乐在灯中,灯嵌谜里;作为民俗展演品牌节目的周村芯子和震天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威武的狮子、飞舞的长龙以及划旱船、跑竹马等组成的扮玩队伍,声势浩大,鱼贯缓行,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

  纯朴浓郁的五音戏等地方戏曲,更是周村元宵节文化大餐的“主菜”,一饱百姓耳福;“火树银花不夜天”,独具地方特色的“周村花灯”大型灯展使周村变成一座不夜城,灯火阑珊,闪耀齐鲁……各类民间艺术也正是借助这一展示平台,得以数千年传承不息。

  周村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民间游艺源远流长,形态多样。明朝中叶后期,伴随着“鲁中商埠”的崛起,“旱码头”地位的确立,民间艺术日渐繁荣起来。据传说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为周村长山人,在其生日那天,为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周村百姓纷纷组织扮玩队伍,举行一年一度的社火祭祀表演。

  此后,在“接驾”中表演的项目如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竹马、秧歌等都有相当精湛的技艺和规模,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驰名中外。

  周村又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早在春秋战国时周村就有挂灯的习俗,是中国四大灯系之一。古书记载,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正值盛世的周村观花灯,惊为人间绝景,亲笔御赐 “天下第一村”。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创新,上世纪50年代起,周村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规模也越来越大。至70年代后,则由民间自发组织逐渐转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表演阵容也愈益庞大,参与者已近万人。

  近年来,周村进一步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艺术、制造工艺等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使传统民间艺术重现异彩。继“周村芯子”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旱码头商贸习俗”、“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也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入选第二批省级传承人名单。

  如今,周村全区共有各类民间文艺团队100余支,各类文艺人才3000余名,各类文化大院150余处。这些民间文艺团队利用每年一届的“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和春节、元宵节,组织开展“到周村过民俗大年”、“元宵节民俗活动展演”、民间艺术展示周等活动,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交流和比武平台。

  同时,依托周村古商城,举办一年一度的“周村花灯展”,营造“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美妙意境,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创作。2008年,周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游艺)之乡”。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