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清明节的意义远不只是拜祭先人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时评:清明节的意义远不只是拜祭先人
2010年04月04日 23: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广州4月4日电 题:清明节的意义远不只是拜祭先人

  作者 索有为 李嘉琦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各地的墓园皆出现了一幅幅扶老携幼,缅怀祖先的温情画面。而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低碳”文明祭扫方式的流行,更是为传统的清明节增添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当忙于置备祭品的人们稍停下脚步,当独在异乡的人因无亲可拜而苦恼时,他们不禁困惑:清明节,除了拜祭先人,还有什么意义?

  今年清明时节,笔者作了一个随机访问,问及清明节的由来,许多80后、90后纷纷摇头,直言“不知”。在这两代“新人类”的眼里,清明节不如春节热闹,不如中秋节温情,不如国庆节那样放长假来得尽兴。他们对清明节的认知只有杜牧的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们或许小时候也曾经跟着长辈上坟除草,烧纸钱,放鞭炮,拜祭一年只“见”一次面的祖先。可是,他们对祖先的生活和个人的成长奋斗史会了解吗?

  近年,国家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促使其内涵深入民心。然而,就目前看来,清明节还只流于扫墓祭祖等各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带旺了“清明经济”,却忽略了各种仪式背后的传统意义与现世价值。于是,有学者提出,清明祭祀黄帝是中华民族民族感恩的集中体现,“清明”传统节日应该被称为“民族感恩节”。且不论“更名”的合理性,此举的确能为清明节增加新的内涵,注入新的生机,但是依旧无助于解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文化需求。

  近日,有媒体就对清明节期间广州人的去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广州人会去拜山,而在广州工作的外地人“宅居”的比例高达七成。对于背井离乡的“打工一族”而言,在异地无亲可拜,因此,在家“歇着吧”成了他们度过清明节3天假期的不二之选。

  事实上,除了踏青扫墓,插柳(据说是为了纪念宋代大词人柳永)、戴花、放风筝、荡秋千也是清明节流传下来的习俗。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所言,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而是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如今却已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逐步被简化,直至为人们所陌生。

  一方面,“新新人类”喊着说“清明节很无聊”;另一方面,许多年老的一辈不愿看到年轻一代,因视清明节为“除了扫墓外,再无新意”而与之渐行渐远。可见,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需求已经与日俱增。纵观历史,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其实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陈陈相因的,而始终是一个不断地发生演化、不断整合和加以丰富的进程。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