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陷阱”看上去很美 屡见不鲜侵蚀社会信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语言陷阱”看上去很美 屡见不鲜侵蚀社会信任
2010年05月06日 15:4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陷阱”可谓屡见不鲜:打折的鸡蛋,也许是要会员卡的;优惠的饼干,是要消费多少才能换购的;便宜的牛奶,基本上是要到期的……特别是某些官员,就喜欢玩弄这套语言陷阱的把戏。比如,长时间拖欠教师工资时,有官员会说:政府暂时有些困难,你们为人民所做的牺牲人民会记得的。种种“语言陷阱”的泛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态?

  语言陷阱 看上去很美

  “异化”这个词汇果然高明,人类创造“金钱”,然而这个货币等价物反过来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明语言,然而无数的“语言陷阱”却张开血盆大口等着把我们吞噬。这些异己性的力量越来越影响人类本身。诚然,语言是有魅力的,但是语言也存在陷阱,古往今来,政治谋略、商场谈判、人际辩论无一不需要语言陷阱的助力。然而,当代社会也滋生了许多新的“语言陷阱”,而且是看上去很美好的“语言陷阱”。

  在日常消费中,我们会被许多词汇套牢,“低价”可能暗含着低质;“促销”可能意味着马上过期;“恭喜你中奖”可能表示坑你不含糊;“礼物赠送”可能表示挖了陷阱等你跳;“返券”可能意味着拉你进入更疯狂的循环消费中;“低价游”可能代表了需要光顾导游指定的消费场所从而掏光你的荷包。

  买房时,地段太远叫做“远离喧嚣,静谧人生”;楼下有个小水池叫做“东方威尼斯”;楼顶是圆的就是“巴洛克风格”;楼外有贴砖就是“托斯卡纳风格”;楼间距小是“邻里亲近”;楼下银行就是“近邻中央商务区”;旁边有学校就是“浓厚的人文气息”;门口有保安就敢称“贴身的管家式服务”;有一条公交线通过就可以称为“交通枢纽,生活便利”;连公交车都不通的地方就直接成为“私属领地,独享尊贵”。

  有人拉官员下水时,常常阿谀逢迎,制造语言陷阱,吹嘘“霸道专权”的官员为“个性领导”、“仗义有人情味”;挖下“玫瑰陷阱”时美其名曰“红颜知己”;饕餮大餐时叫做“坐一坐”。而有些官员也常常洋洋自得于别人所设下的“陷阱”,懵懵懂懂中也跌进了深渊。特别是某些官员,就喜欢玩弄这套语言陷阱的把戏。比如,长时间拖欠教师的工资时,有些官员会说:政府暂时有些困难,你们为人民所做的牺牲人民会记得的。多么高尚的语言。在强行拆除白姓的房屋时,一些官员的理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面对这样一套语言,我们的百姓往往哑口无言。面对给我们设置种种语言陷阱的某些官员和商家时,老百姓该怎么办?

  语言陷阱也一步步侵蚀了我们已有的信任感,让人们不禁感慨“我们还能相信谁”

  生活中的语言陷阱并不鲜见,从积极层面看,它考验了我们的智商,使我们思考问题时更全面,思维越发敏锐。但是不可否认,语言陷阱也一步步侵蚀了我们已有的信任感,让人们不禁感慨“我们还能相信谁”?

  信任是一种以对他人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举止的期待、期望为取向的社会行为,又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培育、产生、增强和扩展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或联系。信任是可以感知到的可信性,是一种诚实和善意,它可以降低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担忧。

  人是有理性的个体,大部分人在行为发生时,都是由自己本身的意志控制的,而且合乎理性,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决定行为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个人遭遇陷阱的亲身体验,还是目睹他人深陷陷阱的窘境,直接经验也好,间接经验也罢,都会使个人避免该行为的发生和继续,进而产生不信任感。

  也就是说,我们买了一次过期的牛奶之后,我们的理性会禁止我们再次购买。商家所获得的是暂时的盈利,但是长远来看,它已经失去了这些可能的和潜在的客户。某些官员打官腔,粉饰自我,陷人民于语言陷阱之中,暂行性的看来确实没有漏洞,但是从长久来看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个人与社会或者个人与他人之间是一种无形的契约,领导与群众的契约是管理者保护成员的安全、自由、尊严等,商家对消费者的契约是形成平等交易、诚实可信和信守承诺等。如果人人使用“语言陷阱”,都以这种方法获利,最终失掉的必将是整个信任体系。试想如果生活完全沦陷在语言陷阱之中,那会是怎样的情形?所以,霍布斯描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时的困境,那就是人们会陷入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就是有名的“霍布斯丛林”。也就是说,当个人受到利益驱动而产生无序竞争的时候,结果损害的并非是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使所有人的利益全部受损。

  尽管我们已经在语言陷阱的包围圈中日益锻炼出火眼金睛,但是语言陷阱带来的是长期的信任缺失。消费中的语言陷阱让我们对商家失去了信任,官员的语言陷阱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感,朋友的语言陷阱沦落的是真诚的情感。事实上,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信念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这种信念就被固化了,就很难发生改变。所以,不信任一旦形成也是很难予以消除的。

  突破“被语言陷阱”

  一个新型的词汇“被”表达了许多的无奈和不甘,那么身处“被语言陷阱”中的人们何以应对呢?

  首先,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社会体制中为所有成员增进利益的创造者,要形成秩序,需要形成规则,以及保证规则实施的组织保障。严格的组织原则、有效的惩办制度、严密的监督网络都是良好规则实现的必要保障。

  其次,信任关系的形成需要正义、正气的社会风范。人尽管有许多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是最容易受社会所影响,被社会氛围所约束。一个“人人为己,只图眼前”的价值观是短命的,长久丧失的是集体的利益。有一件真事让人感慨:某闭塞小镇一个以卖包子为营生的小店,一日老板萌生利益之心,以次充好,以便宜的肉入馅,大赚了两个月。但一日被顾客发现,此后生意冷落。不足半年,老板自杀,留有遗言,受不了大家的冷落,镇上每个人都疏远他,觉得他不诚信,做人不地道,没有人愿意和其来往。当然,心理学家会认为,老板受一点挫折就选择自杀,抗打击能力实在有待提高。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反观这个小镇,一定是个正义之地,不诚信者无立足之地。这种亚文化下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一定是单纯而善良的,培养的商家也一定是童叟无欺的。所以,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不是单纯地冷眼旁观和牢骚埋怨以泄怒气,而是从自身做起,良好社会风气的宣扬涉及到每个个体的付出,也最终使每个个体获益。

  最后,生活中练就慧眼也很重要,莫要因小失大。霍曼斯最早提出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依赖于交换双方彼此从对方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的比值。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们交换让步;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饪诀窍。但社会交换中总有平衡和等价的原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没有,但天天遇到的情况绝对是陷阱。就如同西方的一句谚语“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个人首先练就慧眼丹心应对“语言陷阱”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管 健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