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双降促使股市进一步回暖 把握阶段机会

2015年10月26日 07:40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 汤亚平

    继10月10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范围扩大,10月21日央行[微博]对11家银行开展规模1055亿的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央行又宣布自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第六次降息,也是今年以来第四次降准。

    央行出手时机不寻常

    此次降息距离上次8月24日降息还不到两个月,而央行在过去一年数次降息,基本上需要间隔每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此外这次是周五降息,之前几次是在周末时宣布的。央行称,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从时间点上看,此次双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在上周全部公布,宏观经济层面并无明显起色,经济企稳复苏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来支持;二是五中全会本周召开,在重要会议召开之前宣布降准降息,反映了中央对稳增长的决心,有利于五中全会后中国经济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9月新增信贷和M1增速回升,表明经济增长的货币条件有所改善,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偏高。此时,再次果断降息、降准,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中国经济触底回稳。

    股市有望继续回暖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央行降息降准,目的是维持货币市场的宽松环境,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对于股市回暖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以刺激市场情绪和投资者信心的快速恢复。

    按照业界人士测算,此次双降可以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对股市是重大利好。此次降息之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5%,低于9月CPI(1.6%),再次出现负利率。实际负利率下,53万亿储蓄存款的实际购买力将每年减少1300亿,这将加快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等转移。对个人来说,此次央行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意味我们以后去银行存款,利息会减少。

    在目前全市场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本次双降会进一步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在这种趋势之下,大类资产配置会持续向股市转移,股市震荡向上的趋势不变。

    有利于稳定国际预期

    受到中国央行公布“双降”的影响,全球股市周五全线飘红。道指劲扬0.9%,标普500指数升1.1%,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上扬2.3%。欧洲股市也强劲攀升。泛欧绩优股300指数大幅收高1.9%,欧元区绩优股指数攀升2.17%。中国概念重新受捧,搜房网股价涨逾6%。阿里巴巴[微博]、携程、网易涨3%。德银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ETF上涨2.64%,至两个月新高。

    此前,高盛就认为不要对中国经济前景过度恐慌,并预计A股一年内将回到5000点,约有29%上涨空间。“双降”之后,高盛也给出了本次降准将释放约6000亿元流动性的利好预判。

    国际分析人士称,全球央行再度进入放水模式,表明美联储年内不可能性加息。除中国之外,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近期都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将推迟收紧政策。中国央行希望在美国加息前再完成一次降息,压低存款利率,把名义存款利率稳定在2%以下,为结构调整创造一个低利率环境。美联储一旦QE政策结束,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更大,外部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中国央行此时采取关键动作稳定市场、稳定预期。

    双降之后买什么

    双降之后,市场有望延续反弹趋势,投资者宜积极把握阶段性机会。市场人士认为,从相对较长时间段来看,随着市场情绪逐渐转向乐观及资金成本从低位继续下行,A股市场将会进行一轮自我修复的行情。短期看,A股冲击年线和整数关口,关注地产等敏感行业的进一步变化,双降为“蓝筹股搭台”提供了基础。宏观经济上关注相对积极的产销率、地产新开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实际消费等数据的企稳情况。

    多数分析指出,宏观面更值得关注的一个大逻辑已不是逆周期政策,而是五中全会所代表的体制动力的强化和重塑。本周召开的五中全会将明确“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方向及措施,能有效提供一个新增长故事,市场中长期风险偏好可能会被唤起。继续看好“十三五”的互联网经济和制造升级,尤其是军工航空、北斗导航、信息经济(物联网、大数据)、现代服务(医疗、娱乐)和地方国企改革主题。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