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军民融合有望实现加速发展 多领域受益

2016年07月25日 14:5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日前,《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成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分析人士指出,《意见》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要求的具体体现,有望推进军民融合实现加速发展。

  大力推进“民参军”

  《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意见》强调,“发挥市场作用”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要求“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立足国民经济基础,推进社会化大协作,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

  同时,《意见》在基础统筹、产业建设和科技创新三个领域树立了新目标,包括:第一,加强基础领域统筹,强化交通、空管、信息、气象、计量体系增强国防能力,利于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第二,加强产业领域统筹,主要是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加强科技领域统筹,形成一批军民结合协同创新平台。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认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实现融合发展,唯一路径是深度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大局意识、战略规划、改革创新、法制保障,在体制上建立组织系统、工作系统及完善的政策法规。而本次《意见》恰恰与军民融合正在成为国防建设主脉络之一的现状相一致,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程中“民参军”趋势的加速。

  另外,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此前曾表示,要拓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和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加快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水平,大力推进资本层面的“民参军”,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军工增势确立

  此前的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基础领域统筹,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这也意味着,军工领域眼下正经历着经济领域为数不多的可由政府主导并能直接带来效益的改革行为,即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社会资源大整合,实现军工市场化、产业化,开放式和融合式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

  对此,国金证券的报告指出,我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正在加速形成,并以新规则推动技术、产业和资本的高效组合,使市场配置资源得到强化。同时,政府投资方式及其在军事工业领域的角色和定位也在逐步转变。

  因此,在经济新形势下,军工产业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端,也将成为社会资源不断集聚的焦点。军民融合、特别是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市场成为愈发紧迫的任务,需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

  申万宏源的报告则认为,“民参军”首先在基础领域,可优化空域结构,推进空域分类管理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其次在科技领域,能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此外,还能在产业领域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

  多领域受益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军民融合纲要性文件的《意见》仅是军民融合进程加速的发端,促进军民融合的具体措施也有望陆续出台。未来,民营企业深入参与军品研发、生产、维修等多个军工细分领域将成为趋势,这将有利于拥有先进技术和优质销售渠道的民营企业。

  安信证券称,中央军委今年5月发布的《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国防信息化中军事通信、电子对抗、指挥控制、安全加密、导航定位等成为重点建设领域;预计届时指挥专网C4ISR升级、舰载和机载军用雷达、量子通信加密成为通信行业“民参军”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产业链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而国家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也将利好参与海洋防卫建设的企业。

  此外,申万宏源的报告指出,有三个军工相关领域将很可能受到投资者青睐,除了“坚定看好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生产能力强、具有良好信誉的优势民参军标的”之外,还推荐关注将充分受益于未来低空空域改革的持续推进的通用航空业,以及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进程。记者 刘杨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