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期货市场:为产业市场化定价引援“活水”

2016年11月08日 15: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今年以来,商品期货接连迎来几轮“小牛”行情,各板块轮番发力,尤其是以黑色系表现最为抢眼,明星品种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在这几轮上涨行情中,业内也对期货所具备价格发现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期货价格是助涨助跌现货价格变动的推手吗?期现货价格短期走势背离又当如何认识?

  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无论是计划经济亦或行政手段,永远无法对价格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价格的形成必须要用市场化机制来产生。放眼当前的交易市场,唯有期货是为市场定价提供最佳工具的市场,目前黑色系商品期货的几轮上涨行情,就很真实反映出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而黑色系的暴涨行情,实质是为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提升灌注“活水”。

  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上涨行情,以焦煤、焦炭等黑色系期货品种最为抢眼。文华财经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黑色系商品期货涨幅靠前,随后出现了明显回落,焦煤、焦炭期货也进入了小幅调整阶段;不过,从9月份到现在,焦煤、焦炭主力合约(1701合约)涨幅超过了45%,动力煤、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涨幅也超过了20%。

  这几轮商品期价上涨阶段,部分品种价格曾出现过短期背离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期现价格短期背离反映了现货市场市场化程度太低,行业的传导作用缺乏充分的“活水”,只有足够的“活水”才能够形成一个完全的市场化交易机制,期货市场的波动就是为了提升现货的市场化程度。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常清指出,今年初黑色系期货价格的暴涨,在当前看起来更像是传递了一个重大信号,是供给侧改革政策发挥了成效,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优化结果。

  “年初焦煤、焦炭期货价格暴涨,目前现货价格已经超过当时期价,证明当时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已经认清了供求关系,这个信号在目前来看也是非常准确的。”常清说,接下来的黑色系商品期货走势还会进一步得到验证;而期现短期价格背离,根本上是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决定的。

  他说,“黑色系各个产业链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当市场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很多经营者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思考,不考虑市场实际供需格局,钢铁、煤炭行业都是计划经济思维最重的。”随着参与期货市场之后,要经历一段不适应周期,行业市场化发展道路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在充分认识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后,才慢慢苏醒过来。

  常清认为,黑色系年初大涨将对产业形成初级认识,只有将黑色系期货成交做成规模,才能让黑色系产业开始按照市场化方向调整经营。而所谓的期现价格背离,有的期货品种就未曾出现,例如有色金属期货,因为该产业期货链条已经形成。

  事实上,早在2014年1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进行定价;会议将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改革机制作为首要工作。同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了8个文件,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由于我国农产品期货链条在此之前已经形成规模,随后期现价格进入平稳有序波动阶段。

  “国际成熟的经济市场,都是以期货为抓手进行商品定价,这也是中国期货市场试点发展的初衷。”宏源期货总经理王化栋表示,中国期货市场运行多年,其价格发现功能较为显著,尤其是在助力我国价格改革政策方面,为我国经济走向市场化机制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市场定价,我们永远无法模拟市场、永远无法计算出一个价格,价格的产生需要一个机制的推出,而这个机制要用市场手段和市场工具来确立。

  期货市场就是一个市场定价的工具,特有的竞价交易机制为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价格奠定基础。

  “期货价格就是反映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能够形成一个未来定价的功能,是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有一个指导作用。”王化栋说,因此,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是两个市场的思维逻辑,但同时也是一个相互的市场,因为影响两个市场的价格因素是一致的。进行研究微观市场结构的分析人士,是为了进行研究交易策略,因此产生了两个市场的相关关系。

  王化栋认为,如果非要对期货价格的波动是否助涨或助跌了现货市场进行定义,只能说明期货在引领现货,现货在影响期货,这就好比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记者 王超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