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写真:“台湾意象”布袋戏再“出发”

2016年12月14日 1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台北12月14日电 题:“台湾意象”布袋戏再“出发”

  中新社记者刘贤路梅

  以“无物不成偶——传统偶戏艺术的当代碰撞”为主题的2016亚太传统艺术节13日在台北落下帷幕。而与台湾民众生活深刻连结的布袋戏正要再“出发”。

  代表台湾的意象是什么?十年前,台湾举办一次民众票选活动。布袋戏最终打败台湾第一高峰玉山、101大楼、台湾美食等候选者,席卷13万多张票,摘得冠军。

  17世纪,布袋戏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等地流行,并随移民传到台湾。戏偶偶身很像用布料做的袋子,因而得名“布袋戏”。

  为期9天的2016亚太传统艺术节让中国大陆、美国、丹麦、越南、澳大利亚、墨西哥、波兰、法国、泰国的偶戏演师和研究者会聚一堂,一起表演、讨论,“碰撞”偶戏的未来。

  美国康乃狄格大学偶戏教授巴特·洛克波顿对大陆、台湾、香港的偶戏有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华传统偶戏文化在台湾保存得很好。很多青年艺术家非常尊重传统艺术,所以在台湾可以看到传统与当代艺术有很好的互动。他同时也抛出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维护传统?

  当选“台湾意象”的布袋戏同样面临“如何往前走”的问题。作为布袋戏家族剧团真快乐掌中剧团第三代的柯世宏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如何保留布袋戏的传统并开拓新局面,这是身处其中的传承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40岁的柯世宏从4岁起就在家族熏陶下接触布袋戏,小时候的玩具就是戏偶。他的奶奶江赐美是台湾第一位布袋戏女演师。

  “奶奶16岁登台,至今84岁仍在剧团排场演出,还赴海外艺术节活动交流表演。”柯世宏说,自大陆传到台湾以来,布袋戏一直与台湾民众的宗教仪式结合紧密。寺庙举行祭祀活动、民众向神明还愿、节庆庙会时,布袋戏剧团常受邀到现场表演增添喜庆气氛。正因与宗教活动息息相关,布袋戏演师往往是男性,可想而知女演师登台殊为不易。

  布袋戏女演师出现,从户外演出到剧场演出,戏偶由小变大让剧场观众看得更清楚,剧本从古代章回小说、节义故事、神话传说到剑侠故事,灯光、布景、音效、特技的加入,登上电视荧幕成为热播剧……最近六七十年,布袋戏方方面面的变化也展现其随时代成长的旺盛生命力。

  柯世宏说,直到现在,台湾布袋戏仍与宗教活动、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布袋戏的未来也不能脱离这样的连结。这是不可抛弃的传统。

  作为第三代传人,柯世宏到美国康乃狄格大学读完偶戏研究所,尝试在传统偶戏表演基础上,注入西方偶戏、戏剧的“营养”。他说,奶奶作为第一位女演师,历经诸多困难,反而铸就其开放理念,支持后辈以更多元的方式开拓布袋戏的未来。

  柯世宏向记者分享了探索所得:进校园表演时,尽量用浅显的闽南语,让学生能听懂;接受文化中心等机构邀演时,将音乐节奏加快,将剧本改编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让观众更易接受;接触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家,研究不同的偶戏表演方式,让脑力激荡、碰撞,创造出多元的表现形式,新编剧本……

  如今,这类探索正活跃在台湾的舞台上。在此次艺术节期间,融入现代剧场元素的新布袋戏《东海小金刚》,就为观众展现了传统戏剧的创新魅力。

  正如巴特·洛克波顿所言:“我们要让传统继续创新、往前走,不能原地不动,否则就像放在博物馆展示柜中一样,等同于死亡。”(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