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作家称两岸文化融合不悲观:所有政治意识都非天然

2018年04月27日 09:2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台作家称两岸文化融合并不悲观:所有政治意识都非天然

  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 台媒称,“所有政治意识都不会是天然的。”文史作家、台湾前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指出,不论过去日据时代作家,乃至时下年轻人,其实对中华文化一直没有认同问题,所有歧异“都是政治性的”。

  据台湾《中国时报》4月26日报道,杨渡以台南“盐分地带”文学集团代表人物之一的吴新荣为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投降时,吴新荣向一名日本高级特务人员打探:日本真会投降?”当他得知“我们最听天皇的,一定安静投降”时,回到家中立刻把神道教的牌子取下,把祖宗牌位重新放上,庆幸台湾光复。“由此可见,不论在什么政治制度下,政治意识都不是天然产物!”杨渡说。

  报道称,就现下台湾的民间文化来看,杨渡同样认为不存在对中华文化的歧义,“如绕境的妈祖,如全台的郑成功庙,即便‘台独派’将郑成功视为‘侵略者’,也无法消除他在全台有上百间庙,已然有其历史和信仰地位的事实。”他更指出,全台各庙宇多有神农氏、太上老君、关圣帝君……,这些深入民间的价值与信仰,完全不会因1949年两岸因政治问题形成分治而改变,更可以确知“统独就是政治问题,不是天然由民间生成的”。

  报道称,杨渡对两岸在文化上的融合并不悲观,他以2010年两岸集数百位学者专家合作编纂的《中华语文大辞典》为例,“刚开始搜集整理两岸歧异用词时,歧异词占了15%,到2015年底总结发现,歧异词已降至7.5%”;杨渡说,一开始台湾的选举用语如“扫街”“拜票”大陆很陌生,六年时间,“呛声”或“小三”“山寨”等原以为需要解释的用语,两岸其实都已熟悉。

  “网络世代透过交流,语言歧异大幅降低,随着两岸社会发展逐渐趋近,走过共同的现代化历程,民间文化差距也会愈来愈少。”杨渡认为,尽管政治制度不同,但民间文化尤其当代青年透过网络快速交流,文化融合度在现下“比过去都高”,从宏观、长远时间轴看,他相信两岸在分治后的文化亦渐趋融合。

【编辑:王忠会】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