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马拉松增量还须提质 高水准运营成为趋势

2016年02月19日 09:0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刚刚过去的2015年,随着路跑运动的兴起,马拉松也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赛事,比赛数量和参赛人数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比赛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组织运作不规范、专业认证不足等问题也相继出现,缺乏历史积淀的中国马拉松事业方兴未艾,很多方面仍然“在路上”。

  本月28日,鸿洲·2016海南国际马拉松将在三亚上演,赛事“首秀”运营标准已超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本次比赛的运营方为智美体育集团。该集团副总裁宋鸿飞昨日表示,“中国马拉松运动还有很大潜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将继续呈上扬趋势。”

  今年赛事或达200场

  据统计,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遍布全国84%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量增幅超过160%,吸引了来自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万人次参加。

  不过,即便如此,中国马拉松的总量与美国、日本等路跑运动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表示,今年马拉松赛事仍将持续扩大规模,“会有很多新的赛事加入,可能达到200场。”

  海南马拉松便是一位“新生儿”。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厅长杨毅光表示,海南不仅拥有举办马拉松的上佳条件,且办赛有助于三亚市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这正是马拉松成为“香饽饽”的主要原因之一。“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比赛,更是一场大型人文活动、一场城市营销,在吸引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宋鸿飞说,“而且它投入小,几乎不造成浪费,影响人群巨大,经济收益明显,在打造城市名片方面性价比非常高。”

  高水准运营成趋势

  随着赛事井喷式增长,运营机构经验的积累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将全面提升中国马拉松的竞赛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准。“尤其国内重点城市举办的大型赛事,组织水平必须紧跟国际标准,这将是未来几年的趋势。”宋鸿飞说。

  近年来国内举办的一些马拉松,大到关门时间设置不合理,小到饮水点安排有误、号码布发放混乱,常引发大众跑友“吐槽”。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曾表示,今年马拉松的服务重心一定会向大众跑友倾斜,给选手提供更好的赛事体验。而在新修订的《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标准》中,“选手服务”也在满分100分中占到了15分,是所有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

  对此,目前已确定参与运营全年35项马拉松赛事的智美集团,出台了完善的赛事运作标准,报名、配号、集结、物品发放、赛时补给、医疗保障……事无巨细,均以国际田联金标为标准。“希望在选手体验方面做到极致,不留死角,最方便、最人性化地解决选手诉求,树立赛事品牌形象。”宋鸿飞说。

  同时,安全保障是所有马拉松赛事最应重视的环节,其中包括治安维护、交通安全和选手健康,防猝死更被中国田协列为今年马拉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组委会应最大限度做好防护措施,如安保设置、保证救护车用道通畅,医疗跑者、专业急救队、医疗志愿者之间的对接等。同时通过宣传和训练营,帮助跑者掌握运动常识,端正参赛心理——健康、快乐地享受跑步比成绩更重要。”

  国际认证赛事过少

  尽管国内已拥有百余项官方认证的马拉松赛事,但其中经过国际田联、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认证的赛事却为数不多。后者公布的今年赛历中,中国赛事仅有8项。而在国际田联的赛历中,今年中国有4站金标、1站银标和3站铜标赛事,而去年3个等级加起来仅有5站。

  对此,有专家认为,中国马拉松比赛大多处于草创阶段,未获取国际认证。对此宋鸿飞表示认同,并称此阶段为项目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马拉松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两三年内,一些领军赛事会率先建立优良的运营标准,形成标杆。”

  今年首创的“海马”就希望扮演后起之秀的角色,力争3年获评全国金牌赛事,5年获国际田联金标认证。“国际认证包含竞赛组织、服务体系、品牌传播等一系列标准。竞赛方面如选手水平、国籍数量、路线设置、计时计分等,品牌传播如宣传方式、覆盖区域、国际转播等,这些方面很多赛事已超金标水平了。中国赛事大多还需在医疗和服务保障体系方面提高,另外,赛地政府各行政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协调,也将大大提升马拉松赛事的水平。”

  本报记者 王笑笑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