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魔兽》来袭 是情怀记忆还是无聊延续?

2016年06月13日 09:28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进入6月的第二周,魔兽系列电玩游戏衍生出的电影登录内地,《魔兽》创纪录的在3天斩获8亿多票房,追逐者众——这似乎不是个意外的场景。

  这部巨资投入之作先期的媒体评价多是负面,不仅是剧情,还有游戏改编电影中对话充斥陈词滥调之类的老毛病等。而在票房重仓北美市场,主流媒体的积极评价依旧非常稀缺,知名影评网站只给出了22分的低劣等级,有外媒直指需寄望中国市场的救赎。

  在另一端,以观众的角度审视,情形也有些怪异。虽然有粉丝挺身直言:别理睬媒体和影评人的“鬼话”。但随着影片的上市,基于追逐者立场的评价,趋向也不是那么美好。有铁粉观后坦言“叙事节奏颇为混乱,许多剧情推进的理由非常牵强,”更有极致言论称:“要是当电影看,它就是一坨屎”,之所以挚爱是因为情怀。

  可见,影片的风格、震撼的画面,还有故事的讲述,诸如此类关涉《魔兽》自身的纷争,无关审美层面的差异,故而对电影好坏的归类就失去了意义。

  留下的疑问是,虚拟世界居民们沉迷的,是情怀记忆?还是无聊延续……

  虚拟的情怀

  电影从兽人部落展开,几分钟内掠过众多的城市(铁炉堡、暴风城等),角色推出也没有给您喘息的时间,随着兽人部落从外域通过传送门入侵人类世界,平静的艾尔文森林一时血流成河,斗士们将为各自的人民和家园奋战。

  关于“魔兽”的故事是繁杂的,就算是资深玩家也会面临目不暇接的考验,如果仅是为观影而来的“外人”,多半只能停留在视觉体验上。但对那些熟悉“部落、联盟”的群类这不是什么问题:他们在进影院之前对人物多半已了然于心。

  “魔兽十年,载满了青春的记忆,是否还记得曾经燃烧的岁月,相信你和我一样,为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一样的情怀,为了艾泽拉斯(‘魔兽争霸’的竞技圣地)”。这段粉丝们纷纷点赞的微评很好地说明了“情怀”。

  遥想“魔兽”进入国人视野并繁荣的日子,也营造了“痴迷游戏”“网瘾”说法的兴起和盛行,甚至出现归属毒品的独断。这不重要,《魔兽》之所以勾引了那么多的人,坦白说,或许确有情怀因素。

  在铁粉心中,团队的战斗,坦诚、交流、协作,以及忘我,而不是个体利益的攫取等人品的积攒,这些被教育得向往却在周遭现实不容易体会到的玩意儿,在游戏中就像空气一样,“素质差的人在魔兽里是玩不下去的。”

  “为了联盟,为了部落”。瞥见那些因之禁不住落泪的家伙们,也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情愫,简单的召唤就像誓言,积年弥久,散发着浓郁的陈酿味道。

  不过,换个视野透析,未必不是更真实的镜像:一个现实世界毫无存在感觉的“寄主”,在魔兽世界得到存在满足,虚拟世界英雄身份的自我展示,在好玩儿的后面,真没有逃避现实等级环境的精神慰藉?这的确有点精神“毒品”的迷香。

  很多时候,我们抑制不住会去找寻、怀念那些伴随成长的过去时光,《魔兽》好坏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返身回望的情思里,粉丝们想过没有,那段疲惫“无脑”的岁月,有青春的激荡,但,也有迷茫……

  虚幻的英雄

  游戏就是游戏。《魔兽》实质上更像是为玩家量身打造的产品,普通观众阵营会产生不是很友好的感觉。导演试图在短时间里把“魔兽”的世界观铺设成型,角色鱼贯而出,过程中没有注释,有非玩家感触:因之自己“睡着”一回,最后脑子里留下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画面。

  但有什么关系呢?它是魔兽电影。粉丝们这么回答。

  与漫威(Marvel)麾下的英雄不同,电影在形而上的层面缺乏诸如正义、道德之类的标签。魔兽争霸嘛,这可以没有。不过,作为“粉丝经济”的产物,或者是游戏改编的电影,能不能达成多方面观众需求的平衡,可能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看,内容讲述即便不是比其它因素更重要,至少也同样重要。遗憾的是,在这部“情怀”电影里,人们不容易寻获启示。

  魔兽世界、魔兽争霸,对玩家来说除了好恶,角色的选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就如自称“魔兽”骨灰粉丝的导演邓肯·琼斯说: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关于英雄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让他成为英雄的故事。

  可见,《魔兽》所欲只是成为英雄,而不想絮叨成为什么样的英雄。这离人类的世界有点远了,作为人类,还俗地评估一下是必要的:虚拟时空终归是现实心智的投射。

  比起游戏中单薄的、以砍瓜切菜为业的英雄,我觉得焦三爷这样的“小人物”更有英雄本色,他在保护他的,也是我们的“联盟”。想知道魔兽粉怎么看《百鸟朝凤》,所以拜托小儿请教其跻身顶级好手的同学,结果90后的答案和之前看到的80后表述一致,在魔兽资深玩家眼里,“破烂的老古董”没什么好看的。

  坦白说,那个行当确实有些“破烂”了,导演似乎也能够归到过气的队伍,但那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人和人性,或者是文化意指是鲜活的,它说的不是唢呐,而是人的事儿。

  然而,“魔兽”们在游戏和现实之间,在满足潜意识里暗含欲望的同时,还没有脱下虚幻英雄的衣冠,仍旧“清醒”地保有着对真实世界的淡漠。是喜还是悲呢?

  关于素质的要求,对粉丝来说或许还真是有点高了。

  数据的尴尬

  现在说事儿都得用数据,媒体、加上戴帽子的影评人,如何评分早就沦落到底层区域,想代表观众怕得等到夜半卧榻生梦的时候。

  有了中国票房撑腰,《魔兽》的尝试应该说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需要等待电影(商业、艺术)大佬家里的数据。北美市场这么重要吗?

  应当说,大佬的数据很重要,这不是票房问题,而是电影探索、审美、阅读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对电影的辨识水准比较高。

  就拿《美人鱼》来说吧,有些人对国人蜂拥进场就不太理解。

  杀邓老板超声波会停止?章鱼自残可笑?以及周星驰才能出手的人鱼演出,各种无厘头的混乱幻想堆砌(比如很扯的环保概念),对了,还有跟大叔学“做鸡”,等等,除了看见场内哈哈的人觉得有点搞笑外,我没能有笑。跟着票房进影院,却发现自己迟钝,好沮丧。好在发现有专家研究说,笑点低的人有点那个,俺才缓过气来——大不了和专家一样呆傻啦。该片在北美斩获120余万美元——目测基本是被内地声响蒙进影院的华人贡献。

  不管如何,北美是更成熟的市场。《魔兽》如何?带着问题求解,专攻电影的行家分析:未必会好。原因是:视觉冲击对见多识广的大佬影响有限,铁粉远少于我国的种群有更多(更好?)的电影选择,情节故事诉求虽可放宽,但无厘头演义除外。

  信不信这些论断实际上意义不大,“电影已经垂死良久”,斯科特(A.O.Scott?)在《纽约时报》布道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旷日持久的搏斗中,艺术可能已经败下阵来。但电影毕竟不是纯粹的娱乐道具,这让艺术家们很感怀。

  无故事、无表演的大烂片成功,“《魔兽》不是第一部”,有专家坦言。当然它也不会是最后一部,这是文化素养教育和电影自身引导的问题。

  看到《魔兽》粉们小腰上挂着弯刀,脑袋上顶着铁皮现身影院,专家所虑看来不无道理,这已经不是电影的问题,倒是有点“广场舞”的味道:年轻人之“广场舞”。

  这让人想到一个词——尴尬,电影艺术家们会觉得尴尬吗?

【编辑:尹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