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春运东莞安排610辆应急运力确保畅通

2011年01月12日 10: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东莞汽车总站,返乡客流不断增加。苏仕日摄

  今年春运期间东莞预计公路发送旅客511万人次,占春运旅客发送量的八成以上。昨日东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召开道路运输行业春运工作动员会议,会议部署安排610辆应急运力应对客流高峰,并提出旅客投诉有效处理率和回复率要达到100%。

  客流仍将相对集中

  据东莞市春运办的预测,2011年春运东莞旅客发送量约618.6万人次。其中公路发送旅客511万人次,占全市春运旅客发送量的80%以上,是春运的主导力量。公路发送客流、时段、流向均呈现“集中”态势。预计节前客流仍将集中在汽车总站、南城车站、汽车东站、长安车站、虎门车站、常平车站等主要客运站。时段上预计节前客流高峰将出现在春运第11、12、13天(1月29、30、31日)。旅客流向也较集中,预测省内客流将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主要城市,省际客流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江西等省。

  春运期间,将投入东莞籍营运客车7894辆,比去年增加178辆,增幅为2.3%,同时还将组织现有进出东莞的外籍市际班车和省际班车共计超过2000辆参与春运。

  春运期间,为应对突发情况和疏运分流之用,东莞从相关客运企业抽调了610辆应急运力。应急运力作为一项指令性任务,要求在紧急情况下一定要保证能按时、按量调用。跨省市应急运力车型为大型中级以上客车,市内应急运力车型为车身长9至12米公交型客车。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负责调配跨省市及市内应急运力,各镇街交通运输分局负责调配本镇镇内应急运力,常平交通运输分局负责调配东莞东火车站应急运力。

  旅客投诉须100%回复

  据以往经验,春运期间客源相对充足,运输企业、客运站高收费、乱收费及其他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随之增多,是市民对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行为、服务态度等投诉最多的时间段之一。部分企业的司乘人员、出租车驾驶员往往因乘客的增加而忽视了文明服务,甚至违规经营,对乘客利益带来损害,严重影响了交通窗口行业的形象。

  会议提出,各有关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司乘人员、站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乘车服务和乘车环境。

  会议要求,各客运企业要严格落实春运期间道路运输价格政策,做好客票燃油附加费收取解释工作,各汽车客运站要做好票价公示,严禁乱涨价。

  会议特别提出,各客运企业、汽车客运站要切实做好春运期间信访处理工作,对群众投诉要做到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及时回复,旅客投诉有效处理率和回复率要达到100%。凡因旅客投诉被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的,除对当事人从严处理外,还要依据相关规定,追究企业或客运站负责人的责任。

  严把关确保运输安全

  会议提出要确保春运期间运输安全。

  车辆技术性能上严禁车辆“带病”运行。各运输企业在春运开始前,应将本企业拟投入春运的所有客运车辆送至有资质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一次二级维护,特别是要加强电线电路检查。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和检验标准对营运车辆进行检测,特别是营运客车的电路控制系统、刹车制动系统和底盘传动系统等直接关系车辆运行安全的部件,要做到检测无遗漏,隐患不放过。

  各客运企业要严格审查从业人员的各种资格证件,严禁无合格从业资格证件的人员参与春运。严禁驾驶员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时驾驶、超速驾驶、超载驾驶。同时确保对车辆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运行,重点突出行驶速度、疲劳驾驶、越线驾驶和夜间行驶的监控。

  各汽车客运站要认真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规定,严禁接纳不符合规定的车辆进站发班,严格按照客车载客定额发售客票和实行进出站例检制度,严禁超载出站。组织专门人员利用安检机、安检仪对旅客托运和随身携带的行李认真检查,切实加强对“三品”的查堵工作。

  危险品运输企业应当合理安排危运车辆的运行时段及路线,保障油品、石油气等重要物资的正常运输。春运期间由于车流人流密集,为保障运输安全,危运车辆应尽量避免途经或进入火车站、客运站、中心商业区等场所。(记者 段思午)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