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每平米补偿4万还嫌少:公共交通定价不宜市场化

2011年01月14日 16:5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共交通节约道路和能源资源、少污染或不污染,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直接的经济收入。所以即使公交不挣钱或者亏损,其社会效益也足以弥补。

  一个月的工夫,北京“最牛钉子户”的纪录就被刷新了:刚搬迁的“最牛”钉子户,要价是每平方米3万元,因为它正好在马路中央;而近日被法院判决搬迁的朝阳路的一户人家,每平方米补4万元还嫌少,一直赖着不搬,拖到法院判决。

  一座破烂不堪的房子,因为坐落在北京,而且是坐落在将要拓宽的马路上,身价就直上云霄,如同黄金。毕竟是首都,轻易不强拆,而是花大价钱。倒是很文明。但钱从何而来?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大城市的地皮贵过黄金,房价居高不下,修路成本也是贵的无边,只是花的是公款,多数纳税人不知道、也不关心,反正钱已经被征走了,怎么花随他。

  但是,花了再多的钱修路,马路还是不够用。人人都要拥有轿车,于是就修个没完,三环不够修四环,四环之外再修五环,现有道路使劲拓宽,自行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统统毁掉,全部改为机动车道;侥幸保留下来的自行车道,也被机动车侵占。为了修路,公共财政不知道投入了多少天文数字;因为修路,多少处绿地从此消失,多少临街人家被迫直接暴露在车辆的轰鸣和笛声中。

  相反,如果众人使用公交,这些代价就可大大减少。但是,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公交分担率也只有40%,剩余60%的交通出行,几乎都是依赖小轿车。脚下地面脚跟碰脚跟的北京,人均轿车拥有量全国居最,高出全国数倍,高出农村数百倍。

  越是人多的地方,人们越是拼命买车,拥堵越是厉害,代价越是高昂。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没完没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北京市因道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成本,约为日均4000万元。北京目前已经有常住人口2000万,照这么计算,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成本,摊到每个人头上,每天就是2万元,每年760万元。

  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姑且存疑。反正拥堵的结果是集体鸣笛,而且还有研究机构关注其经济损失,而全社会为修路和私车泛滥所支付的代价,则少有人提及。一味喊“堵”,意味着延续“修路”的惯性,意味着公共财政没完没了继续输血,意味着人被车包围,步行更加危险。

  在这样的对比下,公共交通节约道路和能源资源、并且少污染或不污染,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直接的经济收入。所以即使公交不挣钱或者亏损,其社会效益也足以弥补。政府在公交上的让利,换来了整个城市交通的顺畅,换来了在道路投资上的节约,可以说是以小博大。想想看,哪个城市的道路,不是最大的花钱窟窿?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公交,还在按所谓的“市场规律”运作,票价定得很高,一点儿也舍不得让利。比如上海,最高票价7元,赶上了香港的水平。上班族每天至少要花费14元,一个月下来,挣的辛苦钱就被打了大折扣。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应该说北京是走在国内前列的,但是力度远远不够。

  首先,享受“优先”政策的公交运力不足,高峰时段拥挤状况恐怖。许多开车人,其实最初也不想买车,是迫于乘公交痛苦。开车拥堵,至少还是坐着,而乘公交车,除了拥堵,还要拥挤。

  其次,有的公交线路没有实行相应的政策,比如通往首都机场的地铁,独立于2元地铁网络外,需要另外付费25元;通往首都机场的大巴,性质和公交车一样,但需要16元。通往延庆的铁路,性质上是城市铁路,但票价也是市场价格。

  其实,坐地铁和大巴的旅客,已经为缓解首都交通拥堵和环保做出贡献了,再以“市场价”对他们收费,不仅没必要,而且也不公平。政策设计对绿色出行的他们如此苛刻;而对开车的乘客的需求,则不惜代价予以满足。砍掉了公路两旁极其珍稀的林带,占用巨大的地面修建停车场,等等。

  事实证明,用修路和拓宽道路的办法来疏堵,永远也不会有成功的时候。新增的道路,立即被新增的车流填满,恶性循环永无休止。对于市政当局来说,完全可以把修路资金的一小部分用来补贴公交乘客。花小钱省大钱。

  对于市民来说,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并非只有出行的舒适;为了满足出行需要而提高居住成本,是轻重倒置。有的人还没房子就先买车了。建议先买房子再买车,如果能买得起车,就该将廉租房让给买不起车的人住。许多开车的人身材肥胖,有的还有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疾病,实在不划算。与其这样,还不如步行和乘公交车呢。对自己是又省钱又锻炼身体,对社会则是间接做贡献。李富永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槊】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