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中汽协:2月汽车产销126万辆 环比大幅回落

2011年03月15日 14:31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6.03万辆和126.70万辆,与上月相比产销分别下降29.89%和33.09%,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48%和4.57%。由于春节长假影响,2月汽车产销环比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但同比仍有小幅增长。

  ■全部车型产销环比下降,同比多数呈现正增长

  2月,全部车型产销环比下降,同比多数呈现正增长。分车型产销情况看,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环比均低于上月,但高于上年同期。其中乘用车降幅大于商用车。

  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96.93万辆和96.72万辆,分别比上月下降30.67%和36.74%,同比分别增长5.42%和2.57%。2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63.36万辆,环比下降40.80%,同比增长1.70%;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2.94万辆,环比下降37.74%,同比增长16.53%;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0.52万辆,环比下降29.14%,同比增长49.54%;交叉型乘用车销售19.90万辆,环比下降24.29%,同比下降11.30%。

  2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10万辆和29.98万辆,分别比上月下降27.14%和17.81%,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1.59%。分车型看,产销与上月相比,各车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客车和客车非完整车辆下降最为明显,产销降幅均超过40%;同比情况看,各车型产销增减不一,其中货车和客车非完整车辆增长较为明显,而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2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68.11万辆,比上月下降36.88%,比上年同期增长0.80%;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70.41%,比上月下降0.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25个百分点。

  2月,1.6升及以下的轿车销售45.72万辆,比上月下降41.01%,同比增长5.56%,1.6升及以下轿车占轿车总量比重为72.15%,比上月下降0.25个百分点。

  ■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回落

  2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5.69万辆,环比下降35.04%,同比下降4.3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4%,占有率环比增长1.2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39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17.30万辆、13.21万辆、10.31万辆、7.53万辆和2.68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7.88%、13.66%、10.66%、7.79%和2.77%。

  1-2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116.05万辆,同比增长3.1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49%,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1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44.61万辆、36.09万辆、27.37万辆、18.65万辆和6.8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7.87%、14.46%、10.96%、7.47%和2.75%。

  2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9.66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1.02%,占有率较上月下降1.6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13.82万辆、11.74万辆、9.74万辆、5.72万辆和2.6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1.81%、18.53%、15.38%、9.03%和4.23%。

  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月,汽车企业出口4.34万辆,比上月下降16.51%,同比增速为63.56%。1-2月,出口9.5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8.17%。

  2月,乘用车出口2.56万辆,比上月下降6.16%,商用车出口1.78万辆,比上月下降27.90%;与上年同期相比,两类车型分别增长96.48%和31.91%。

  1-2月,出口前五名的整车制造企业分别为奇瑞、长安、长城、江淮和东风,出口量分别为1.68万辆、1.12万辆、1.08万辆、0.88万辆和0.7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4.17%、42.71%、26.66%、2.98倍和14.55%,前五家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为57.34%。

  另据我会整理的海关进出口数据,1月,汽车商品进出口总体形势稳定,环比微升,同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1月,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11.03亿美元,环比增长1.06%,同比增长42.91%。其中进口金额58.76亿美元,环比下降0.68%,同比增长41.48%;出口金额52.27亿美元,环比增长3.09%,同比增长44.53%。

  1月,汽车整车进口8.13万辆,环比下降5.48%,同比增长44.99%;1月,汽车整车共出口5.77万辆,环比增长3.28%,同比增长60.68%。我国汽车整车进出口表现为逆差。

  重点企业情况: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汽、东风、长安、一汽、北汽、广汽、江淮、华晨、奇瑞和吉利,分别销售29.10万辆、20.02万辆、17.71万辆、14.22万辆、10.72万辆、4.55万辆、3.82万辆、3.73万辆、3.53万辆和3.05万辆。与上月相比,十家企业销量下滑明显,其中奇瑞降幅居前。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09.4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

  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吉利、神龙、比亚迪、奇瑞和长安福特,分别销售7.15万辆、6.71万辆、4.08万辆、3.98万辆、3.53万辆、3.05万辆、2.68万辆、2.63万辆、2.52万辆和2.45万辆。与上月相比,上述十家企业下降较为明显,其中奇瑞和一汽大众降幅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和神龙四家企业保持增长,其它六家企业呈现下降。2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38.7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1%。

  1-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吉利、神龙和长安福特,分别销售19.37万辆、16.46万辆、13.74万辆、9.96万辆、9.59万辆、9.08万辆、7.78万辆、7.65万辆、6.87万辆和6.59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和长安福特销量下降,其它企业增长不一,其中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增速最明显。1-2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107.0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3%。

  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商用车生产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江淮、一汽、金杯股份、重汽、江铃、重庆长安、南骏和陕汽,分别销售4.83万辆、4.53万辆、2.20万辆、2.14万辆、1.71万辆、1.47万辆、1.22万辆、1.09万辆、1.01万辆和0.98万辆。与上月相比,南骏和陕汽增长较快,其他企业呈一定下降,其中江铃下降更为明显。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21.18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71%。

  ■车型销量排行榜

  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是:朗逸、科鲁兹、悦动、宝来、桑塔纳、凯越、捷达、福克斯、F3和骏捷,分别销售1.65万辆、1.52万辆、1.48万辆、1.44万辆、1.40万辆、1.38万辆、1.35万辆、1.26万辆、1.24万辆和1.18万辆,与上月相比,上述品牌均呈现一定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桑塔纳、凯越和F3呈不同程度下降,其它品牌保持增长,其中宝来增速更快。2月,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13.90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2%。

  1-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F3、凯越、捷达、朗逸、夏利、科鲁兹、宝来、悦动、桑塔纳和旗云,分别销售4.21万辆、4.20万辆、4.16万辆、4.03万辆、4.02万辆、3.94万辆、3.84万辆、3.69万辆、3.65万辆和3.45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除F3外,其它品牌均保持稳定增长。1-2月,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39.1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3%。

  2月,销量排名前五位的SUV品牌依次为:途观、哈弗、本田CRV、圣达菲和IX35,分别销售1.17万辆、1.13万辆、0.85万辆、0.82万辆和0.69万辆。与上月相比,圣达菲唯一增长,其它四大品牌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五大品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月,上述五个品牌共销售4.66万辆,占SUV销售总量的44%。

  1-2月,销量排名前五位的SUV品牌依次为:哈弗、途观、本田CRV、IX35、和圣达菲,分别销售2.70万辆、2.46万辆、2.46万辆、1.69万辆和1.51万辆。1-2月,上述五个品牌共销售10.82万辆,占SUV销售总量的43%。

  2月,销量排名前五位的MPV品牌依次为:别克GL8、瑞风、森雅、景逸和风行,分别销售5373辆、4242辆、3310辆、3130辆和1675辆。与上月相比,除风行降幅略低外,其它四个品牌降幅均超过10%;与上年同期相比,瑞风增速略低,其它品牌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景逸和别克GL8增速更为显著。2月,上述五个品牌共销售1.77万辆,占MPV销售总量的60%。

  1-2月,销量排名前五位的MPV品牌依次为:瑞风、别克GL8、景逸、森雅、和途安,分别销售1.29万辆、1.17万辆、1.11万辆、0.71万辆和0.38万辆。1-2月,上述五个品牌共销售4.66万辆,占MPV销售总量的61%。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