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广州新光快速路变“慢速路” 新光大桥天天车祸

2011年03月17日 14:5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光大桥已成为新光快速路的一个堵车瓶颈

  3月15日早上,上班高峰期,新光快速又“例牌”发生车祸———一起五车追尾事故。由此引发的大塞车,令很多“动弹不得”的上班族抓狂。在不少车主眼里,新光快速塞车已经是家常便饭,它所扮演的角色,已彻底从“快速”变成“慢速”。

  由于洛溪大桥禁行货车、华南快速收费贵等因素,新光快速自免费通行后塞车状况就日渐严重。不少车主感叹:好好的一条快速路,却没有起到快速通行的作用,其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

  记者亲历:小追尾酿成大塞车

  15日早上发生在新光快速上的五车追尾事故,被网友“第21支烟”第一时间发上了微博:我的朋友是最后一辆车,丈夫和女儿没问题,太太的耳膜穿了;一个朋友过来告诫我开车不要太猛,新光(快速)设计3车道不合理,根本无法提速……

  车祸发生时,记者正好驾车从番禺大石段向市区方向行驶,有机会亲身体验了此次大塞车。当记者“挪”到发生车祸的“三枝江大桥”处没多久,旁边车道又有两车发生追尾,令原本就堵塞的新光快速雪上加霜。由于新光快速只有三车道,并无应急车道,这一小小追尾事故,令该路段南往北方向大排车龙至1公里外的新光隧道处。

  当记者通过车祸发生路段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20分钟。不过,到达新光大桥时,车速又再次放慢,只能以约40公里的时速通行。

  统计:十分钟通行两百辆货车

  3月16日上午8时50分,记者在新光大桥南往北方向的应急带蹲点时发现,过往的中小型货车很多,也有一些大型货柜车通过,车速较慢,不少尾随的私家车纷纷变道超车。据记者计算,在10分钟内,共有将近200辆各类货车通行,它们大多经南洲立交进入环城高速。

  据了解,为缓解洛溪大桥交通压力而出台的交通管制措施一直在实施,目前全天禁止1.5吨(含1.5吨)以上货车及19座(含19座)以上公路客运班车(广州市内编码线路公共汽车除外)进入洛溪大桥行驶;同时,每天的7时至20时禁止一切货车进入洛溪大桥行驶。

  一名经常走珠三角的大货车司机介绍,洛溪桥禁行,而华快收费又高,“路况好,免收费”已经成为不少货车选择新光快速的理由。特别是去年10月新光快速南洲立交通车后,从新光快速可以直接进入南环高速,这就令走新光快速的货车进一步增加了。

  不少番禺的私家车主认为,大型货客车急剧增多是造成新光快速“肠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车主告诉记者:“长约1000米的新光大桥具有一定坡度,此路段的大中型货车很多,但爬坡能力较弱,拖慢了车速,因此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新光大桥总是堵塞严重。”

  担忧:新光大桥几乎天天车祸

  每天都走新光快速上下班的番禺车主“Andorsen”告诉记者,自从免费后,新光快速就经常塞车,而且一塞就是大半个小时,如果收费能避免塞车,真宁愿它收费,因为“新光快速已变成新光慢速了”!

  不少车主都有这样的感觉:自从新光快速免费后,就变成了事故多发路段了。番禺某小区的一名业主做了一番统计,他在论坛上发帖称:“从2010年12月22日到2011年1月21日的一个月内,包括听交通电台和亲眼目睹而记录下的,新光大桥的车祸总共多达46起。这意味着,短短1000米的新光大桥几乎每天都出现这样那样的车祸事故,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忧心啊!”记者浏览该帖子时看到,这名车主把每次车祸的时间、地点、事故概况一一记下,非常详细。其中,这些车祸大多数都是车辆连环相撞的追尾事故。

  分析:车祸多常塞车原因多重

  有网友总结新光大桥车祸多的原因时说:“其一,这条路路况相对较好,很多车辆车速过快;其二,接连环城高速导致货车很多,减慢行车速度;其三,出入口的指示牌过于靠近出入口,导致车辆经常在靠近出入口才匆忙变线,而不是提前选择好车道。”

  车主“bigeast”则从路桥建设的角度分析说,新光大桥的设计是有问题的,一是坡度太高,不适合载重货车;二是单向三车道,连个应急车道也没有,一旦碰擦了,就变成两车道,靠边停车都没地方,塞车是必然的。文/记者 魏新颖 图/蔡惠中 刘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